夜梦与昼游,本不相知尔。
梦恶便生懊,梦好觉便喜。
你信斋戒身,本自不识你。
欲验死更生,方斯以类此。
夜梦与昼游,本不相知尔。
梦恶便生懊,梦好觉便喜。
你信斋戒身,本自不识你。
欲验死更生,方斯以类此。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三十)》。诗中以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探讨了人生无常和心灵的自我认知。
首句“夜梦与昼游,本不相知尔”点明了梦境与日常生活的不同,暗示了两者之间的隔阂。接着,“梦恶便生懊,梦好觉便喜”通过梦境的好坏引发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情感的反应。这里,梦境成为情绪体验的一个缩影,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你信斋戒身,本自不识你”这一句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个体与自我认知的关系。斋戒被视为一种精神净化的过程,但即便如此,人仍然难以真正认识自己。这表达了对自我理解的深刻反思,以及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最后,“欲验死更生,方斯以类此”将话题引向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通过假设性的“死而复生”,诗人试图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这句话不仅深化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暗示了对灵魂或精神层面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自我认知与生命意义的探讨,展现了王梵志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