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昙晦二首·其二》
《寄昙晦二首·其二》全文
宋 / 李处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高僧辟馆坐诸生,夜久亦闻弦诵声。

物外喜君能笔砚,尘中愧我漫簪缨。

钵飧尚返慈乌哺,囊句时为老凤鸣。

他日篮舆莲社约,秖应惠远识渊明。

(0)
翻译
高僧在学馆中接待众学生,夜晚也能听到读书声响起。
对于世俗之事我欣喜你能研墨挥毫,身处尘世我惭愧自己空有官衔无实绩。
你的饭食如同慈乌反哺,时常写出佳句如老凤凰的鸣叫。
将来我们约定乘篮舆共游莲社,你定会像慧远那样理解陶渊明的风范。
注释
高僧:指修行高深的僧人。
辟馆:开设学馆。
诸生:众多学生。
弦诵声:读书声。
物外:超脱世俗之外。
笔砚:笔和砚台,代指写作。
漫簪缨:虚度时光,意指官场浮沉无所作为。
慈乌哺:比喻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
囊句:口袋中的佳句,形容才华出众。
老凤:比喻有学问的老者。
篮舆:古代竹制轻便车。
莲社:佛教社团,常以莲花比喻清净。
惠远:东晋时期的高僧,与陶渊明交往。
识渊明:理解、欣赏陶渊明的品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名为《寄昙晦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赞赏之情的诗句。

“高僧辟馆坐诸生”,描绘出一个场景:在高僧的书房里,众弟子围坐在一起。这不仅仅是空间的描述,更透露出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夜久亦闻弦诵声"则表明诗人在长夜中仍能听到琴瑟的弹奏之声,这些声音构成了书房里的背景音,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接着,“物外喜君能笔砚”和“尘中愧我漫簪缨”,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与自我反省。"物外喜君能笔砚"意味着诗人对于朋友能够超脱世俗,专心于文墨的追求感到欣慰;而"尘中愧我漫簪缨"则是诗人对自己在红尘中的游走,不够专注和纯粹表示出自责之情。

“钵飧尚返慈乌哺,囊句时为老凤鸣”这两句则充满了深厚的情感。"钵飧尚返慈乌哺"中,“钵飧”指的是僧侣的食物,而“慈乌哺”则是对朋友温暖如母爱的赞美;"囊句时为老凤鸣"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朋友能像老凤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后,“他日篮舆莲社约,秖应惠远识渊明”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邀请和期待。"篮舆莲社约"表明有一个文学社团的聚会,而“秖应惠远识渊明”则是希望朋友能够理解并赞赏那些深奥、难以明白的智慧。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精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精神上的追求。

作者介绍

李处权
朝代:宋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猜你喜欢

桥上口占二首·其一

城北城南柳絮飞,街东街西鹁鸪啼。

海陵三月与春别,一夜雨成三尺泥。

(0)

曹南过五丈河堤入城访颜岐夷仲清谈久之乃归

春色不自惜,落花如许愁。

晴天一望远,漕水十分流。

每绕长堤去,频因好句留。

相随觅季主,不必贷河侯。

论极文章秘,居兼竹石幽。

和风落香烬,晚日泛茶瓯。

壮节知无用,诸儒误见收。

江山亦在眼,岁月忽忘忧。

南郭今丧我,长卿仍倦游。

漫成长韵律,胜与小蛮讴。

簿领憎频过,尘埃懒再谋。

何须五湖口,风雨转船头。

(0)

舟行次灵璧二首·其二

小市荒桥贯浊河,故人虽在懒谁何。

只因远地经过少,更觉新年坐卧多。

(0)

寄唐充之二十韵

俗事自相促,吾生常作难。

长河已万折,险路复千盘。

坎壈深藏步,岑嵚稳转鞍。

谁知守樗散,略不误泥蟠。

末学多乖谬,微躯寔控抟。

小儿成顶领,烈士吐心肝。

许下少文举,吴中无伯鸾。

直须识根柢,始是极波澜。

念此欲谁语,想公还自宽。

屡成长剑倚,得洗夜虫酸。

解后终年别,殷勤一笑欢。

已除舌本强,仍斲鼻端漫。

直节群公念,高名四海间。

相期更无事,所祝在加餐。

晚日留残雪,春雷续浅寒。

欲行殊未必,坚坐只长叹。

不厌道里远,敢辞裘褐单。

却寻三语掾,重对两蒲团。

剩欲洗胸次,先留倒笔端。

何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0)

喜才仲兄弟至偶成四十字

落日下乔木,好风来暮船。

径思投辖饮,复作对床眠。

寂寂驱愁外,纷纷着酒边。

平生五经笥,不直一囊钱。

(0)

春风

春风随长江,一日行万里。

萧条起岷山,欻忽度扬子。

江南千酒楼,春风楼上头。

金樽开翠幄,青帘吹客愁。

长堤二月暖,寒溪千古流。

纷纷桃李花,处处作芳华。

不见梁间燕,空悲王谢家。

(0)
诗词分类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诗人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张爱玲 石评梅 卜商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子有 仲弓 伯牛 闵子 蔡文姬 孟子 孔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