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春十三首·其二》
《感春十三首·其二》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

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

杖藜绕东溪,流水清可架。

叠石引之来,潺潺到深夜。

平栏朝可鉴,倒影见亭榭。

清风起修篁,翠鸟亦来下。

天和人意舒,春暖景物姹。

歌此濯缨诗,尘埃欲高谢。

(0)
翻译
寒冷的池塘冬天也不流淌,落叶堆积在泉水的缝隙中。
东风在傍晚时分吹过,春天的气息来到了山间的房屋。
我拄着藜杖漫步东溪边,流水清澈得仿佛能搭建小桥。
堆叠石头引导流水,流水声潺潺直到深夜。
早晨的栏杆可以映照出水面,亭台楼榭的倒影清晰可见。
清风吹过修长的竹林,翠鸟也飞下来栖息。
天公作美,人心舒畅,春意盎然,景色宜人。
吟唱这首洗涤冠缨的诗篇,尘世的烦恼似乎都消散了。
注释
寒池:冰冷的池塘。
泉罅:泉水的缝隙。
东风:春风。
春色:春天的景色。
杖藜:藜杖,古人常用来行走。
流水清:清澈的流水。
叠石:堆叠石头。
潺潺:流水声。
平栏:平坦的栏杆。
亭榭:亭台楼阁。
修篁:高大的竹子。
翠鸟:绿色的鸟。
天和人意:天意与人心和谐。
春暖景物:温暖的春天和美丽的景色。
濯缨诗:洗涤冠缨的诗,比喻超脱尘俗。
尘埃欲高谢:尘世烦恼仿佛远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山谷景象。诗人通过对寒冷池塘、落叶堵塞泉源等冬日残留的描写,表现了季节更迭中自然界的变化。东风的到来预示着春天的脚步,带来了生机与温暖,使得山中的小舍也被春色所覆盖。

诗人随后细致地描述了自己手持藜草编制的杖,在东溪边绕行的情景,以及清澈的流水如何在叠石间潺潺流淌,直至深夜。平坦的栏杆上映照出清晨的倒影,亭榭依稀可见,这些细节都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

春风拂面,翠鸟降临,天气和煦,人心舒畅。景物间流露出一种生机盎然的美丽。末尾诗人提及“歌此濯缨诗”,可能是在表达对这段时光、这个场景所激发的情感与灵感,以及希望超越尘世纷扰,达到一种心灵上的解脱和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春意盎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平和,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返璞归真、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赠峡山胡半村

四邻鸡犬地,花竹自我阴。

去郭不多远,入山犹未深。

林峦常在望,樵牧久知心。

他日如全隐,深居不可寻。

(0)

夏菊

粲粲发幽芳,何愁午夜霜。

花先开六月,节不待重阳。

彭泽应无种,东篱未有香。

王弘如此见,必遣白衣忙。

(0)

孤山梅后

晴雪白漫漫,山中几树残。

但知开处好,谁向落时看。

影不随流水,香犹在曲阑。

飞来和靖鹤,相对立前滩。

(0)

石堂上人房夜坐

秋夜坐来清,禅房静掩扃。

希贤思益语,爱国读忠经。

香篆行微蚓,灯花落小萤。

西风怜寂寞,一曲奏檐铃。

(0)

题良玉上人十老诗卷

展开此卷便开颜,十老诗无一字閒。

多少工夫难及处,几年吟得到其间。

(0)

南宁昆崙关

关路下昆崙,蛮封迤逦分。

春光偏著草,雨意不离云。

俗异君修德,时平将用文。

临溪照绿水,老鬓雪纷纷。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金昌绪 尹懋 谭意哥 段文昌 周煇 陆凯 陈鎏 朱之瑜 陈希烈 张正元 何去非 张公乂 方琬 李文藻 莲花妓 陈大受 许孟容 刘光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