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逃难叹奔波,五十头颅柰老何。
我任清贫愁自少,信知逆旅疾偏多。
昌黎文可驱穷鬼,工部诗堪逐病魔。
何日归与三径在,结庐容膝盼庭柯。
四年逃难叹奔波,五十头颅柰老何。
我任清贫愁自少,信知逆旅疾偏多。
昌黎文可驱穷鬼,工部诗堪逐病魔。
何日归与三径在,结庐容膝盼庭柯。
这首诗《旅中苦病(其一)》由元代诗人徐孜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长期漂泊、饱受病痛之苦的生活境遇。
首联“四年逃难叹奔波,五十头颅奈老何”,开篇即道出了诗人历经四年的逃亡生活,四处奔波,年已五十,面对岁月的无情流逝,不禁发出深沉的感慨。这里不仅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也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的无奈和哀叹。
颔联“我任清贫愁自少,信知逆旅疾偏多”,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尽管生活清贫,但内心的忧愁相对较少;而在异乡旅途中,疾病却格外频繁。这一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旅途中的不易和病痛的折磨。
颈联“昌黎文可驱穷鬼,工部诗堪逐病魔”,巧妙地引用唐代文学家韩愈(昌黎)和杜甫(工部)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力量的信仰。韩愈的文章能驱赶贫穷的鬼魅,杜甫的诗歌能驱逐病魔,暗示了文学作品对于精神慰藉和心灵疗愈的作用,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何日归与三径在,结庐容膝盼庭柯”则表达了诗人对回归宁静生活的渴望。三径,原指隐士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归隐后的简单生活。结庐,意为建造房屋,容膝,形容房屋狭小,但足以安身;盼庭柯,期待庭院中的树木。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能够过上简朴而宁静生活的憧憬,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综观全诗,徐孜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位旅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希望,同时也展现了文学在精神层面给予的慰藉与力量。
冬春积阴雨,十旬三见日。
城阙为泥涂,凄风闭寒室。
居人屡兴叹,况子犹孤客。
卧起逆旅中,图书满筐箧。
抚剑一高歌,长江浩萧瑟。
仆本蓬蒿士,岁月时一出。
爱君美词翰,过读常促膝。
如何倦飞羽,更问闽山辙。
东道阻且深,相思隔浮岳。
有亲在白头,留子终无术。
何以送将归,独有江南橘。
琼楼香塔启重重,老脚能登不借筇。
首月正逢相望日,华筵偏就最高峰。
山翔远势元名凤,堤卧寒江别号龙。
绕郭新阴千万树,县人争护大夫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