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攘攘厌黄巾,妖血徒膏草野尘。
马化一龙犹王晋,楚存三户未亡秦。
飓风天静浮青海,朔漠山高直紫宸。
莫为鬼方劳外伐,檿弧箕服最愁人。
纷纷攘攘厌黄巾,妖血徒膏草野尘。
马化一龙犹王晋,楚存三户未亡秦。
飓风天静浮青海,朔漠山高直紫宸。
莫为鬼方劳外伐,檿弧箕服最愁人。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逢的《秋感六首(其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隐喻,表达了对时局动荡与战争残酷的感慨。首句“纷纷攘攘厌黄巾”暗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社会混乱,人民疲惫。次句“妖血徒膏草野尘”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烈景象,英雄的鲜血白费,只滋养了野外的尘埃。
第三句“马化一龙犹王晋”借用了晋朝司马炎统一三国的历史,暗示即使政权更迭,也未能带来长久和平。“楚存三户未亡秦”则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表达即使只剩下极少数力量,也能坚韧不屈,对抗强权。
“飓风天静浮青海”以自然景象象征战乱后的宁静,然而这平静之下隐藏着深沉的危机。“朔漠山高直紫宸”描绘出边疆辽阔,朝廷居高临下,但可能忽视了远方的威胁。
最后两句“莫为鬼方劳外伐,檿弧箕服最愁人”直接劝诫统治者,不要轻易发动对外战争,因为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如“鬼方”)和民间的反抗情绪(如“檿弧箕服”,古代边地少数民族的武器),才是真正的忧虑所在。
整首诗寓言深刻,语言凝练,体现了王逢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新安学宫天下稀,先生孝友真吾师。
斑衣误作长裾曳,二年思归今得归。
笺词上诉人叵挽,玺书赐可群公叹。
青山百匝不留人,空与诸生遮望眼。
白云孤起越南天,向来恨身无羽翰。
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鹤发鬖鬖堂上坐,儿孙称觞妇供果。
世间此乐几人同,看我风前孤泪堕。
一杯送舟下水西,我欲赠言无好词。
径须唤起束广微,为君重补南陔诗。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