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歌清庙篇,馀音遏流云。
千人掩耳过,万人不为闻。
转歌后庭曲,和者日纷纭。
已矣何足论,吞声泪沄沄。
试歌清庙篇,馀音遏流云。
千人掩耳过,万人不为闻。
转歌后庭曲,和者日纷纭。
已矣何足论,吞声泪沄沄。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陆深所作的《秋怀三首》之三。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试歌清庙篇”与“转歌后庭曲”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及其背后的社会反响。前两句“试歌清庙篇,馀音遏流云”,描绘了在清庙中试唱庄严的乐章,其余音仿佛能阻止飘动的云彩,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深远的氛围。接着,“千人掩耳过,万人不为闻”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于这种高雅音乐的冷漠态度,即使有千人路过,却无人愿意倾听,更不用说万人了。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以“转歌后庭曲,和者日纷纭”描绘了另一种音乐场景,即后庭小曲的流行,众多的人们纷纷和唱,显示出这种音乐的广泛接受和喜爱。最后,“已矣何足论,吞声泪沄沄”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审美取向变化的感慨,认为无论何种音乐,只要符合时代风尚,都能得到广泛的欢迎,而对于那些高雅而不被大众接受的音乐,则不必过于在意,因为它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音乐风格及其社会反响的对比,反映了明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价值和社会接受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