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仪同根,万物一源。
机活静枢之臼,象成玄牝之门。
幽而不昏,湛而若存。
用妙触而出碍,体至虚而无痕。
车辙出门而合度,桃李成蹊而不言。
二仪同根,万物一源。
机活静枢之臼,象成玄牝之门。
幽而不昏,湛而若存。
用妙触而出碍,体至虚而无痕。
车辙出门而合度,桃李成蹊而不言。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正觉所作,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宇宙和生命的根源以及修行的微妙境界。"二仪同根,万物一源"表达了世间万物皆源于同一根本,体现了佛教的万物平等和统一观念。"机活静枢之臼,象成玄牝之门"运用象征手法,将心性比喻为静寂的枢轴和深远的母窍,暗示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开放。
"幽而不昏,湛而若存"描述了禅定中的状态,虽深沉却并非昏沉,而是清明如水,仿佛永恒存在。"用妙触而出碍,体至虚而无痕"进一步阐述了禅修中智慧的运用和空灵的体悟,即通过微妙的洞察力突破障碍,心境达到极为空灵,无迹可寻。
最后两句"车辙出门而合度,桃李成蹊而不言"以自然景象作比,车辙顺畅出门,暗示修行者的道路自然合乎法度;桃李虽繁花满径,却无声无息,象征修行者的内在修为不需言语自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禅于物,借物说理,展现了禅宗的智慧和修行的意境,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是何人剪取,几朵红云,濯锦江边。
花信今年晚,看纤苞半拆,珠蕊初圆。
烧烛镜奁芳夜,睡起鬓横烟。
算玉胆装来,深枝未许,蝴蝶双眠。堪怜。
艳阳日,惹满院春寒,雨咤风颠。
争忍抛金盏,怅朱唇偏小,酒晕空妍。
只有旧时吟管,和恨写蛮笺。
怕捲起帘衣,漫山桃李情暗牵。
向空濛无际,一片江山,舻声难住。
漂泊何为,与年光来去。
去国心情,送人滋味,记销魂何处。
对此茫茫,最无聊赖,一园秋树。
我似垂杨,管人离别,不堪回忆,潇湘如许。
乍醒三眠,又身随飞絮。
鬓上尘堆,襟边酒晕,叹朱颜非故。
我欲无言,仗他哀雁,替人分诉。
独立空山影。认夫君、颓唐风致,峭寒心性。
长剑高冠布衣叟,洗尽人间金粉。
似老树、着花齐整。
四世三公好枝叶,让先生、破屋眠欹枕。
调羹信、漫催警。雪欺霜压能安稳。
抱孤芳尽教人看,尽教人咏。
蚤放迟开随气候,争甚南山北岭。
合伴我、堂东玉茗,檀板金尊歌翠羽,好些时、忘记冰天冷。
不用写、探春艇。
本是多情者。百样为、无情懊恼,有情牵惹。
小社寻春多少恨,所事心才输下。
容易到、好天长良,夜恰是东坡尝荔。
日绛纱、中白玉斜亚。任鹦鹉、隔帘骂。
读书倦后填词罢,从此把零愁碎苦,尽情辞谢。
更有甚于眉妩事,不但远山新画。
须趁取、绿窗清暇,再玩衍期归妹象,算今年、居士应同嫁。
绿衣汁、向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