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藏皇恐色,溪诉不平声。
落叶啼猿怨,危枝宿鸟惊。
林疏风四面,霜冷月三更。
酒醒愁无寐,烧松炙到明。
山藏皇恐色,溪诉不平声。
落叶啼猿怨,危枝宿鸟惊。
林疏风四面,霜冷月三更。
酒醒愁无寐,烧松炙到明。
这首宋诗《避地山中和杨推夜寒韵二首(其一)》是赵必?所作,描绘了山中夜晚的景象,充满了深沉而寂静的氛围。首句“山藏皇恐色”,以拟人手法写山仿佛带着忧虑之色,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或外界环境的险恶。次句“溪诉不平声”,则通过溪水潺潺,仿佛在倾诉不平之事,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压抑。
“落叶啼猿怨”描绘了秋夜的凄凉,落叶与哀怨的猿啼交织,增添了悲凉气氛。接着,“危枝宿鸟惊”写宿鸟因树枝摇曳而惊飞,显示出山中的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的漂泊感。
“林疏风四面,霜冷月三更”两句,描绘了月光透过稀疏树林洒下的清冷画面,以及霜冻带来的彻骨寒意,时间已至深夜。最后,“酒醒愁无寐,烧松炙到明”揭示了诗人借酒浇愁后的清醒,却依然无法入睡,只能借助烧松取暖直到天明,流露出深深的愁苦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夜晚的景象,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避世隐居但仍难掩内心忧虑的情感世界。
洛阳城东伊水西,千花万竹使人迷。
台上柳枝临岸低,门前荷叶与桥齐。
日暮待君君不见,长风吹雨过青溪。
未识已先闻,清辞果出群。
如逢祢处士,似见鲍参军。
梦暗巴山雨,家连汉水云。
慈亲思爱子,几度泣沾裙。
君不见邙山苑外上宫坟,相接累累萦蔓草。
宫亭远识南宫树,逶迤辗作南宫道。
一朝形影化穷尘,昔时玉貌与朱唇。
锦衾香覆青楼月,罗衣娇弄紫台云。
越娃楚艳君不见,赵舞燕歌愁杀人。
游鼙倏掩寂无晤,蛾眉何事须相妒。
九重见日闭鸳鸯,三泉今夕开狐兔。
驻马倚车望洛阳,御桥天阙遥相当。
佳人死别无归日,可怜行路尽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