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始可食,往往辞其枝。
孝子方欲养,父母长别离。
墓上椎牛羊,不如生蒸梨。
高爵耀闾里,无亲持慰谁。
魂梦中夜来,九原知不知。
橘子始可食,往往辞其枝。
孝子方欲养,父母长别离。
墓上椎牛羊,不如生蒸梨。
高爵耀闾里,无亲持慰谁。
魂梦中夜来,九原知不知。
这首诗名为《拟古三首(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以橘子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对孝道与亲情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的开头“橘子始可食,往往辞其枝”描绘了橘子成熟后被摘下食用的情景,却常常伴随着橘树的分离之痛。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暗喻着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与牺牲。接着,“孝子方欲养,父母长别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孝顺子女在努力尽孝之时,却遭遇父母的长久离别,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亲情脆弱的感慨。
“墓上椎牛羊,不如生蒸梨”一句,通过对比墓葬上的祭品与生前的关怀,强调了生前陪伴与照顾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死后祭祀。这不仅是对传统丧葬习俗的反思,也是对亲情价值的重新审视。
“高爵耀闾里,无亲持慰谁”则揭示了社会地位与家庭情感之间的矛盾。在追求高官厚禄、荣耀乡里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最亲近的家人的情感需求,表达了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最后,“魂梦中夜来,九原知不知”以梦境和地府的想象,表达了对逝去亲人是否能感受到生者情感的疑问,以及对生死界限的探索,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橘子的比喻,巧妙地探讨了孝道、亲情、社会价值与生命意义等多重主题,语言质朴而寓意深远,展现了陈恭尹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何年尘镜昏乍洗,金背涌出状怪诡。
自古空言马生角,今乃见马生两翅。
恐是渥洼种,往往感龙气。
龙惟神,飞行天,若傅两翅何足贵。
想似穆天子会瑶池,肉多身重不得飞。
一朝乘之逍遥出六合,奔风轶电那容追。
万里一息日未旰,当时从官无乃疲。
或云车辙马迹往往有,如此安用彼翅为。
徒留诞谲诳后世,我愿观者更勿疑。
我闻西王母,参目而虎首,物以类应固宜尔。
琼蔬玉蕊。久寄清虚里。
春到碧溪东,下白云、寻桃问李。
弹簧吹叶,懒傍少年场,遗楚佩,觅秦箫,踏破青鞋底。
河桥酒熟,谁解留侬醉。
两袖拂飞花,空一春、凄凉憔悴。
东风误我,满帽洛阳尘,唤飞鸿,遮落日,归去烟霞外。
投闲闭门且稳坐,动辄有碍天难测。
钱神不肯赴招要,疟鬼乘时作寒热。
要之贫困真我道,一一为向儿童说。
山中宿麦旧为农,瓶无储粟今何拙。
甑尘不扫爨未烟,米尽自从仁祖索。
元英之孙陈义高,急遣樵青分粟麦。
细舂落落簸珠圆,退磨纷纷飞玉屑。
粥香恍若在僧坊,面熟又将思水厄。
从来藿食不谋国,饥即须餐困仍歇。
笑杀多牛足谷翁,何用诗肠生锦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