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午昔年逢革除,濛濛八表沈康衢。
陶公归来手荷锄,一辞足化骚为奴。
致身本期元凯俱,沧海漂荡无黄虞。
武陵之人有与无,柴桑幻出桃源图。
容城韫璧不肯沽,千载二士遥相呼,哀哉赤狐还黑乌。
典午昔年逢革除,濛濛八表沈康衢。
陶公归来手荷锄,一辞足化骚为奴。
致身本期元凯俱,沧海漂荡无黄虞。
武陵之人有与无,柴桑幻出桃源图。
容城韫璧不肯沽,千载二士遥相呼,哀哉赤狐还黑乌。
此诗《陶公归来图诗》由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陶渊明的描绘,展现了其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首句“典午昔年逢革除”,以“典午”暗指东晋,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频繁。接着“濛濛八表沈康衢”描绘了一幅广阔而混沌的景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陶公归来手荷锄”一句,直接引入了陶渊明的形象,他手持锄头,归隐田园,象征着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一辞足化骚为奴”则表达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从文人骚客转变为普通农夫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非贬低,而是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的追求。
“致身本期元凯俱,沧海漂荡无黄虞”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陶渊明的理想与追求,他希望与古代英雄元凯并肩,即使在动荡的世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武陵之人有与无,柴桑幻出桃源图”通过引用桃花源的故事,强调了陶渊明作品中的理想世界,即远离尘嚣、充满和谐与安宁的桃源之地。
“容城韫璧不肯沽,千载二士遥相呼,哀哉赤狐还黑乌”最后三句,以容城的美玉比喻陶渊明的才华,但他却不愿出售,象征着他对名利的淡泊。同时,通过“哀哉赤狐还黑乌”的感叹,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一种惋惜之情,认为他的才华不应被埋没,而应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和文化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