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蕉叶畔偏宜竹,借我南窗一夏凉。
八尺簟纹清似水,秋声月色两相当。
山蕉叶畔偏宜竹,借我南窗一夏凉。
八尺簟纹清似水,秋声月色两相当。
这首诗描绘了移竹入室,为炎炎夏日带来清凉之感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竹子与山蕉叶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象融入生活之中,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首句“山蕉叶畔偏宜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山蕉叶与竹子并置,暗示竹子在山蕉叶旁显得更加适宜,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的一幕,强调了竹子的独特魅力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次句“借我南窗一夏凉”,直接点明了竹子的作用——为炎炎夏日提供了一丝凉意。这里的“借”字,不仅体现了竹子的自然属性,也赋予了它一种拟人化的温情色彩,仿佛竹子主动为人们提供了避暑的场所,传递出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情感。
接下来,“八尺簟纹清似水”,通过比喻将竹席的纹理比作清澈的流水,形象地描绘了竹席的清爽与洁净,进一步强化了夏日凉爽的主题。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竹子与竹席之间的关联,即竹子不仅是自然界的元素,也是人们生活中实用与美观兼具的物品。
最后一句“秋声月色两相当”,则将视角从夏日扩展到秋夜,通过“秋声”和“月色”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这里的“两相当”不仅指秋夜的景色与竹子相得益彰,也暗含了时间的流转与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循环的感慨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与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夏日凉爽与秋夜美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恻恻重恻恻,行人适异域。
华夷忽易地,何处为乡国?
车马多离声,川原带行色。
同来不同往,欲语涕沾臆。
论交本世好,古谊吾所式。
结发论文字,廿载忘形迹。
海氛忽东来,义愤不可抑。
出君箧中符,时艰共戮力。
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
当时好意气,灭虏期可刻。
何期汉公卿,师古多让德。
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
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直。
北垣遽中乱,满地淆兵贼。
此间非死所,能不变计亟。
亲在谋所安,况乃虏烽迫。
乾坤已中变,万怪竞荒惑。
人情易翻覆,交旧成鬼蜮。
君亦挈家来,航海期不忒。
得君意中慰,归粤途始即。
卜居家再迁,山中事稼穑。
与君此偕隐,山水况奇特。
君言暂归视,尚有旧庐室。
来如潮有期,信在期不失。
闻君言未毕,哀泪弗能拭。
翘首沧海东,苍波渺无极。
昔时乾净土,卵育长鲸匿。
吾兄去秋往,三春阻消息。
因君速归驾,异类安可慝?
愿君信如雁,勿竟誓成浽。
归途逼炎景,珍重慎眠食。
到时常寄书,千里若门阈。
书来君不来,累我长相忆。
形影为君单,语言为君默。
我欲从君往,天不假羽翼。
时因西风夕,吹梦到君侧。
送君诗盈幅,难展肠结轖。
诗成复自写,不辨泪和墨。
愿君置怀袖,长鉴此悃愊。
《重送颂臣》【清·丘逢甲】恻恻重恻恻,行人适异域。华夷忽易地,何处为乡国?车马多离声,川原带行色。同来不同往,欲语涕沾臆。论交本世好,古谊吾所式。结发论文字,廿载忘形迹。海氛忽东来,义愤不可抑。出君箧中符,时艰共戮力。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期可刻。何期汉公卿,师古多让德。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直。北垣遽中乱,满地淆兵贼。此间非死所,能不变计亟。亲在谋所安,况乃虏烽迫。乾坤已中变,万怪竞荒惑。人情易翻覆,交旧成鬼蜮。君亦挈家来,航海期不忒。得君意中慰,归粤途始即。卜居家再迁,山中事稼穑。与君此偕隐,山水况奇特。君言暂归视,尚有旧庐室。来如潮有期,信在期不失。闻君言未毕,哀泪弗能拭。翘首沧海东,苍波渺无极。昔时乾净土,卵育长鲸匿。吾兄去秋往,三春阻消息。因君速归驾,异类安可慝?愿君信如雁,勿竟誓成浽。归途逼炎景,珍重慎眠食。到时常寄书,千里若门阈。书来君不来,累我长相忆。形影为君单,语言为君默。我欲从君往,天不假羽翼。时因西风夕,吹梦到君侧。送君诗盈幅,难展肠结轖。诗成复自写,不辨泪和墨。愿君置怀袖,长鉴此悃愊。
https://shici.929r.com/shici/BMNvEBHb.html
汝本儒家女,四诫从少熟。
孝姑及诸姑,妯娌皆和睦。
下逮婢妾辈,有恩而不虐。
呜呼不永年,哀叹遍戚属。
阃内失此贤,是我太薄福。
强为悼亡诗,愧不如潘岳。
俚语述庸行,岂足相表襮。
将求大君子,彤管播芬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