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秋光四望通,青山一抹上阳东。
来同归雁春将歇,去似亡羊路已穷。
马足独行残月里,枣枝低拂暮山中。
萧萧易水悲风起,何处谈天碣石宫。
帝里秋光四望通,青山一抹上阳东。
来同归雁春将歇,去似亡羊路已穷。
马足独行残月里,枣枝低拂暮山中。
萧萧易水悲风起,何处谈天碣石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涿州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秋意与淡淡的哀愁。
首联“帝里秋光四望通,青山一抹上阳东”,开篇即以“帝里”点明地点,暗示出京城的繁华与庄严。秋光四望通,视野开阔,而一抹青山则为这宏大的景象增添了几分静谧与深远。上阳东,既指出了方向,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仿佛时间在这片景色中缓缓流淌。
颔联“来同归雁春将歇,去似亡羊路已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行人的归途比作南飞的大雁,即将结束的春天,以及迷失方向的羊群,路已无尽。这里不仅描绘了旅途的孤独与迷茫,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颈联“马足独行残月里,枣枝低拂暮山中”,进一步刻画了行人的孤独形象。在残月的照耀下,马蹄声回响在空旷的夜色中,显得格外寂寥。而枣树枝条轻轻拂过暮色笼罩的山林,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也映衬出行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尾联“萧萧易水悲风起,何处谈天碣石宫”,以“萧萧易水”象征着离别与哀伤,易水之畔的悲风吹起了对往事的回忆。碣石宫,古代帝王巡游之所,此处借以表达对过往辉煌岁月的追忆与怀念。整首诗在结尾处营造了一种深沉的氛围,让人回味无穷。
综观全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秋意与哀愁的旅途画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宣尼老孙子,白祼更长身。
家世谁能念,干戈独爱贫。
未闻兴礼乐,还似泣麒麟。
今日乘桴去,鱼龙莫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