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气何静涵,山翠无改容。
片云停乍行,高天已先风。
孤情不为鸟,旷宇我难翀。
著书虽慕贤,泯灭谁见功?
敢云遏抑怀,力能持所穷。
旷气何静涵,山翠无改容。
片云停乍行,高天已先风。
孤情不为鸟,旷宇我难翀。
著书虽慕贤,泯灭谁见功?
敢云遏抑怀,力能持所穷。
这首诗《托感十二章(其二)》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首句“旷气何静涵,山翠无改容”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广阔的景象,山色依旧翠绿,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着,“片云停乍行,高天已先风”两句,以云的动静变化,暗示着自然界中微妙的动态平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
“孤情不为鸟,旷宇我难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难以飞翔的困境,如同在广袤的宇宙中,即使有翅膀也无法自由翱翔。这种孤独感并非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深刻反思。
最后,“著书虽慕贤,泯灭谁见功?”则体现了诗人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个人成就与名声的思考。在追求学问的同时,也忧虑着这些努力是否会被世人所认可,是否能够留下真正的痕迹。
“敢云遏抑怀,力能持所穷”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决心与勇气,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反思,语言深沉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俯长江、不占洞庭波,山拔地形高。
对扶疏古木,浮图倒影,势压雄涛。
门掩翠微僧院,应有月明敲。
物换堂安在,断碣闲抛。
不识庐山真面,是谁将此屋,突兀林坳。
上层台回首,万境入诗豪。
响天心、数声长啸,任清风、吹顶发萧骚。
凭栏久,青琴何处,独立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