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何处可登临。须于物外寻。松风涧水杂清音。
空山如弄琴。宜散发,称披襟。都无烦暑侵。
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
炎天何处可登临。须于物外寻。松风涧水杂清音。
空山如弄琴。宜散发,称披襟。都无烦暑侵。
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夏日寻找清凉之地的意境。诗人首先提出了问题,炎热的天气中要到哪里才能找到一处可以登临远眺的地方。答案是“须于物外寻”,意味着这种地方并不在凡尘俗世,而是在更为超脱和宁静的自然之中。
接着,诗人描写了这样的一个场所:“松风涧水杂清音。”这里,“松风”指的是松树间吹过来的清风,而“涧水”则是山涧中的潺潺溪流。它们交织出一种清新的声音,是大自然最纯净的乐章。
“空山如弄琴”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座空旷的山中,仿佛有人在弹奏着琴,这里的“弄琴”并非真实的人为行为,而是山风吹过树林和岩石,发出类似琴声的自然乐音。
诗人建议宜散发、称披襟,享受这份清凉,不必担心炎热的侵扰。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到大自然中寻找真正的宁静与舒适。
最后一句“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则是诗人对比城市与山林之间差异的总结。在这里,他强调不要将繁忙拥挤的城市生活与寂寞清新的山林相提并论,因为山林中的快乐和情感是深刻而难以言传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超然。
神仙不可羁,乘螭蹑云汉。
岂将避嬴刘,荒山事穷窜。
何年东观海,一至此峰玩。
悠悠清诗传,窅窅遗迹漫。
我来继登临,长啸帻初岸。
既秋烟萝疏,欲雨风竹乱。
夜深空潭黑,月吐石壁半。
龙惊汲僧来,鸟喜游客散。
阁掩林下夕,钟鸣岩中旦。
胜赏谁能穷,今古赋篇翰。
飞腾子何之,汨没余可叹。
安得契真期,超然豁灵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