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秋江边楼阁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景物的欣赏和内心的情感流露。其中“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表明尽管南方夏季炎热,但到了秋天气候依然会有所转变,不会迟缓。这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季节背景。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则具体描绘了早晨过后的湖面光景,以及傍晚竹林散发出的清凉气息。这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特有的情感体验。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显示了诗人对于美丽环境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认知和期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激发灵感,产生好的诗句。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进一步描绘了秋天早晨的景象:清风轻拂,湖面上的蓬莱(水蘋)被露珠点缀,显得晶莹剔透;而陆地上的木兰花也沾上了白色的露水,美丽动人。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则是诗人表达了想要长久居住于此,以便于观赏自然美景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愿望。这里的“云泉计”指的是长期的打算,“伏腊资”则是积蓄冬日所需之物,隐含着诗人希望能够安稳地过冬。
最后两句“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和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虽然有愿望去追求心中的美好,但现实中可能还有其他的牵绊(如官职)需要考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的情感流露,同时也反映出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微妙的平衡。
留都根本地,兵食夙告亏。
闻有颜司徒,旋斡如神输。
蔼蔼黄山公,画一守不违。
后先协乃心,会计靡毫遗。
月计一不足,岁计今几馀。
秣马腾槽鸣,壮士歌以嬉。
春光入报政,南风满征旗。
幸承前席问,请进阜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