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从军去又来,强为颜面走尘埃。
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
旋撷岸蔬供野饭,欲题岩壁拂苍苔。
子陵昔日诚高趣,未必全家上钓台。
十载从军去又来,强为颜面走尘埃。
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
旋撷岸蔬供野饭,欲题岩壁拂苍苔。
子陵昔日诚高趣,未必全家上钓台。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作品,名为《舟次子陵钓台》。全诗通过对自己十年戎马生涯的回顾,以及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十载从军去又来,强为颜面走尘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的征战生活,对于外在的荣耀和尘世的繁华感到疲惫。"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这里,“簪笏”指的是官帽上的装饰品,象征着仕途生涯;诗人对长时间不能回家深感惭愧,但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至少现在可以与家人团聚。
“旋撷岸蔬供野饭,欲题岩壁拂苍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简朴生活,通过采集河岸上的野菜来充饥,以及想要在岩石上留下自己的诗歌。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显得十分自在。
“子陵昔日诚高趣,未必全家上钓台。”最后两句中,“子陵”指的是古代名士庄周的隐居之地,这里借用来表达对自然山水和精神自由的向往。而“未必全家上钓台”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便不能让所有家庭成员都达到高洁的精神境界,但至少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于尘世的看破和超脱,以及对于自然山水、家庭温暖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高洁生活理想的追求。
烟描水写老秋容,岭外秋容也自浓。
如见大宾新露菊,若歌商颂晓风松。
插花醉照濂溪井,吹发慵登帽子峰。
莫问明年衰与健,茱萸何处不相逢。
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
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
山合尘纵断,秋高爽气还。
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箸,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