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孤园下化丛林,堂上雷音振海音。
十六师兄同本愿,三千法界一慈心。
有时去作人间雨,无事不闻斋后禽。
怅望四年留五日,自知清浊易分襟。
给孤园下化丛林,堂上雷音振海音。
十六师兄同本愿,三千法界一慈心。
有时去作人间雨,无事不闻斋后禽。
怅望四年留五日,自知清浊易分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赠闻老》。从内容来看,诗中描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友情和佛法的深厚情感。
“给孤园下化丛林”一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位高僧在深山古寺中修行布道的情景。"丛林"暗示了一个偏远而静谧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展现了佛教僧侣对信仰的执着和孤独的坚守。
“堂上雷音振海音”则描写了寺庙内外的庄严气氛。"雷音"象征着佛法的力量和威严,"振海音"则使人联想到佛教中的梵呗,它不仅震撼山谷,更能穿透人的心灵。
“十六师兄同本愿,三千法界一慈心”表达了对佛教僧侣之间精神上的团结与共同追求。"十六师兄"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宗派或修行团体,而"三千法界"则代表了广大无边的佛法世界,"一慈心"则表达了一切众生都被包含在普遍的慈悲之中。
“有时去作人间雨,无事不闻斋后禽”这两句诗则透露出诗人对僧侣们超然物外、能以佛法滋润世间的心境。"有时去作人间雨"暗示了佛教修行者能够如天上的甘霖一般,带来净化和恩泽;"无事不闻斋后禽"则表达了一种平静而专注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怅望四年留五日,自知清浊易分襟”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和信仰之间界限的深刻认识。"怅望"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而"四年留五日"则可能是指某个特殊的聚会或修行期限的即将结束,诗人感到珍贵时光即将逝去;"自知清浊易分襟"则暗示了世间万象的变迁,以及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和心境的明晰理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与友情的深切感怀。它不仅展示了宋代佛教文化的一隅,更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