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闻老》
《赠闻老》全文
宋 / 王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给孤园下化丛林,堂上雷音振海音。

十六师兄同本愿,三千法界一慈心。

有时去作人间雨,无事不闻斋后禽。

怅望四年留五日,自知清浊易分襟。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èngwénlǎo
sòng / wángyáng

gěiyuánxiàhuàcónglíntángshàngléiyīnzhènhǎiyīn

shíliùshīxiōngtóngběnyuànsānqiānjièxīn

yǒushízuòrénjiānshìwénzhāihòuqín

chàngwàngniánliúzhīqīngzhuófēnjīn

翻译
在孤园中化为一片丛林,殿堂上传来如雷鸣般的佛法声音。
十六位师兄共享同一修行意愿,三千法界都充满慈悲之心。
有时化身人间降雨,闲时听不见斋后鸟儿的鸣叫。
遗憾地回顾这四年的时光,只留下短短五日,深知清净与浑浊界限分明。
注释
孤园:指修行的场所。
丛林:比喻佛法广大的修行群体。
雷音:佛教中指佛的声音,象征智慧。
振海音:形容声音宏大深远。
师兄:对修行者的尊称,指年长或修为高的同门。
本愿:最初的发愿或修行目标。
三千法界:佛教中的宇宙观,指世间万物。
慈心:慈悲为怀的心。
人间雨:比喻佛法普度众生。
斋后禽:斋戒后的鸟儿,可能指僧侣生活中的宁静。
怅望:惆怅地回顾。
四年:指在孤园修行的时间。
五日:留恋的短暂时光。
清浊:指世俗与出世的分别。
分襟:分离,告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赠闻老》。从内容来看,诗中描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友情和佛法的深厚情感。

“给孤园下化丛林”一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位高僧在深山古寺中修行布道的情景。"丛林"暗示了一个偏远而静谧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展现了佛教僧侣对信仰的执着和孤独的坚守。

“堂上雷音振海音”则描写了寺庙内外的庄严气氛。"雷音"象征着佛法的力量和威严,"振海音"则使人联想到佛教中的梵呗,它不仅震撼山谷,更能穿透人的心灵。

“十六师兄同本愿,三千法界一慈心”表达了对佛教僧侣之间精神上的团结与共同追求。"十六师兄"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宗派或修行团体,而"三千法界"则代表了广大无边的佛法世界,"一慈心"则表达了一切众生都被包含在普遍的慈悲之中。

“有时去作人间雨,无事不闻斋后禽”这两句诗则透露出诗人对僧侣们超然物外、能以佛法滋润世间的心境。"有时去作人间雨"暗示了佛教修行者能够如天上的甘霖一般,带来净化和恩泽;"无事不闻斋后禽"则表达了一种平静而专注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怅望四年留五日,自知清浊易分襟”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和信仰之间界限的深刻认识。"怅望"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而"四年留五日"则可能是指某个特殊的聚会或修行期限的即将结束,诗人感到珍贵时光即将逝去;"自知清浊易分襟"则暗示了世间万象的变迁,以及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和心境的明晰理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与友情的深切感怀。它不仅展示了宋代佛教文化的一隅,更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作者介绍

王洋
朝代: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猜你喜欢

剪綵

宫女怜芳树,裁花竞早荣。

寒依刀尺尽,春向绮罗生。

弱蒂盘丝发,香蕤结素成。

纤枝幸不弃,长就玉阶倾。

(0)

相和歌辞.铜雀妓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

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

恩共漳河水,东流无重回。

(0)

武阳送别

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0)

招隐

罢听泉声看鹿群,丈夫才策合匡君。

早携书剑离岩谷,莫待蒲轮辗白云。

(0)

秋日韦少府厅池上咏石

主人得幽石,日觉公堂清。

一片池上色,孤峰云外情。

旧溪红藓在,秋水绿痕生。

何必澄湖彻,移来有令名。

(0)

荅振武李逢吉判官

近来时辈都无兴,把酒皆言肺病同。

唯有单于李评事,不将华发负春风。

(0)
诗词分类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诗人
崔道融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