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涉于浐,乃翼乃前。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周道,于山于川。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周道,于山于川。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属于古体诗。从诗的内容来看,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大事和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 这两句开篇,便以宏大的气势展现了行军布阵的画面。"涉" 通常指水军渡河,这里可能是指军队准备渡过某一重要河流,比如淮河,而"翼"和"前"则象征着部署的军旗和勇猛的先锋,传达出一种积极向前的动感。
接着的 "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表示了对领袖人物及其得力的贤能辅佐团队的赞赏。"孰" 是一个疑问词,用于追问谁是那个英雄的人物,而"其佐多贤"则明确指出这个领袖背后有着众多贤能之士的支持。
"宛宛周道,于山于川" 描述了一种广阔无垠、蜿蜒曲折的景象。"宛宛" 常用来形容水流或道路的曲折,这里则是描绘出一条通往远方的古老大道,它穿越了山川,显得壮观而庄严。
最后两句 "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则充满了对英雄事迹和英明统治者的颂扬。"远扬" 表示声名远播,而"迩昭"则是指历史上的光辉业绩。"陟降" 指的是不停歇的功绩积累,而"连连" 则形容这些成就如同绵延不断的山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壮丽景物和英雄人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崇高的历史感和对英明领导力的赞美。
道旁儿,哭声悲。阿母饿死,阿爷负我逃淮。
乞不得食行抛儿,呼爷不应仰天啼。
阿爷行疾,儿何能追?
问儿谁家子,儿不识姓名乡里。行人聚观叹息耳。
父子不相顾,谁其收哺育尔?晚风寒,大路昏。
关闭人家,依傍犬吠嗔。荒荒旷野多死人。
披寻爱名迹,登览及春晓。
拾级陟台端,振衣出山杪。
澄湘照初日,楚山正缭绕。
已辞桂岭深,还望洞庭渺。
临高一洒然,俯仰畅襟抱。
前踪何蹙蹙,漫游但草草。
方寸苟未广,近视亦难了。
俗儒登泰山,岂复中原小?
从知古贤达,常令胸次浩。
与君游浯溪,慎莫羞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