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
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
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
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
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
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
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风光图。"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表明诗人来到了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群山之中,但通过攀登和探索,找到了穿越这些山峦的小径。这两句既写出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透露出诗人对探寻未知世界的渴望。
"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则描绘了天空中的景象。黑色的乌鸦在夕阳的余晖中飞翔,而低飞的白雁似乎被西边吹来的风压得低伏。这两句捕捉到了时间和空间交织的瞬间,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之美。
"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转向了水景的描写。"瀑"指的是巨大的瀑布,其声音如同雷鸣,而"虚壑"则是对深邃而又神秘的山谷的描绘。"松声浪半空"中,"松声"很可能指的是风吹过松林时发出的沙沙声,它与水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观。
最后两句"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人文环境。诗中的"僧"可能是一位居住在这座寺庙中的和尚,他正站在栏杆边上,仿佛在指点着什么。这时,浓郁的雾气正在升腾,将远处的城池模糊起来。这里既描绘了僧人的宁静生活,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天空和人文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性的自然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我本丘壑人,负乘辄致寇。
归来卧湖海,梦断三接昼。
尚馀忧国心,带眼日惊瘦。
腾装居景山,飘飘云出岫。
门无长者辙,相见谁肯就。
吾甥相国孙,款我裹粮糗。
禅关有圣解,已语则无咎。
两庵同相攸,卜邻殆天授。
登盘无槟榔,客居必见宥。
富贵应自知,不询唐举寿。
江南一纸书,沉忧割中怀。
嗟予足忧患,生世苦不谐。
匆匆子行色,适与远讣偕。
破涕彊出祖,尊酒不及排。
还归坐讲肄,寒筱摇空斋。
推门误相从,忽惊形影乖。
谁云阻一舍,目断真天涯。
念子早自力,清明播朋侪。
触热赴夷路,跨马脚不鞋。
自言取乡送,通显资其阶。
临别何以赠,手板裁香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