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丘壑人,负乘辄致寇。
归来卧湖海,梦断三接昼。
尚馀忧国心,带眼日惊瘦。
腾装居景山,飘飘云出岫。
门无长者辙,相见谁肯就。
吾甥相国孙,款我裹粮糗。
禅关有圣解,已语则无咎。
两庵同相攸,卜邻殆天授。
登盘无槟榔,客居必见宥。
富贵应自知,不询唐举寿。
我本丘壑人,负乘辄致寇。
归来卧湖海,梦断三接昼。
尚馀忧国心,带眼日惊瘦。
腾装居景山,飘飘云出岫。
门无长者辙,相见谁肯就。
吾甥相国孙,款我裹粮糗。
禅关有圣解,已语则无咎。
两庵同相攸,卜邻殆天授。
登盘无槟榔,客居必见宥。
富贵应自知,不询唐举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的《次韵章婿道祖倧山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国家和亲人的忧虑之情。
首句“我本丘壑人,负乘辄致寇。”以“丘壑人”自喻,表明自己本是喜爱自然、远离尘嚣之人,却因某种原因(“负乘”)招致了祸患。接着“归来卧湖海,梦断三接昼。”描述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白天梦醒,夜晚则在湖海间沉思,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
“尚馀忧国心,带眼日惊瘦。”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山林,但心中仍挂念国家大事,忧国之心未减,以至于身形日渐消瘦。接下来“腾装居景山,飘飘云出岫。”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景山上的生活情景,仿佛与云雾融为一体,自由自在。
“门无长者辙,相见谁肯就。”反映了诗人隐居后,门庭冷落,鲜少有人来访,孤独感油然而生。最后“吾甥相国孙,款我裹粮糗。”提到甥孙来访,带来了粮食,让诗人感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禅关有圣解,已语则无咎。”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信仰,认为与圣贤对话并无过错。而“两庵同相攸,卜邻殆天授。”则是对与僧侣为邻的满足与感激,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
“登盘无槟榔,客居必见宥。”说明诗人即使在客居他乡,也能够适应并找到乐趣,如在餐桌上没有槟榔也能享受生活。最后“富贵应自知,不询唐举寿。”则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的看法,认为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外在的财富与地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隐逸生活中对国家、亲人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
溪流转处两三家,落落疏林浅浅沙。
可是小春风物早,檐头一束杜鹃花。
不见道人久,天涯岁云除。
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
念师折脚铛,五合未省馀。
虽无覆餗祸,尚有乞食逋。
云何怜孤客,日受饥火驱。
未曾贷监河,矧肯索胡奴。
谁言斗升意,矫矫超万夫。
嗟予事笔耕,轻弃南亩锄。
慁烦方外客,此计良已疏。
何时事粗了,归葺五亩居。
生涯寄绵竹,岂即非良图。
不为泉壤蚓,愿学江湖鱼。
新阁何隆隆,经营自兹岁。
其前山送青,其下竹交翠。
景物日夕佳,登临春秋异。
治中公事暇,领客共留憩。
四座欢相酬,寿主珍重意。
向来蓬瀛上,视此毋乃愧。
主称客意好,是事幸且置。
拄颊饱看山,朝来殊爽致。
闲官屋舍如幽栖,寒苦馀业偿盐齑。
忽闻鹊声作破竹,尺书入手谁所赍。
交游胜绝似公少,矫矫鸾凤依蒿藜。
青冥侧足在咫尺,谁使狡狯捐其梯。
秋风溪上共樽酒,摆落羁束忘畛畦。
红裳起舞意未足,缺月衔岭星河低。
只今跌宕走尘土,清梦往复无山溪。
新诗惊怪烂盈幅,笔力拗怒蟠虹霓。
遥知槃礴小窗底,得丧已著一理齐。
此生同困造物戏,未觉与世谁云泥。
虽无绝唱追白雪,赖有妙契如灵犀。
一笑从公岂无日,挽袖相属空玻璃。
不须俗物败真赏,但觅佳处同攀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