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满长江月满山,担书祇为叩贤关。
杏林春色身先到,桂窟秋香手可攀。
天拱宸枢瞻汉阙,月临朔望换朝班。
状元释褐今应见,觐省萱堂谒告还。
风满长江月满山,担书祇为叩贤关。
杏林春色身先到,桂窟秋香手可攀。
天拱宸枢瞻汉阙,月临朔望换朝班。
状元释褐今应见,觐省萱堂谒告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以长江之风和满山之月为背景,展现了一位学子肩负书籍,前往贤关求学的场景。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氛围。
“杏林春色身先到”,运用了“杏林”这一典故,象征着学子在春天时节,满怀希望地踏上求学之路,预示着未来的成功与收获。“桂窟秋香手可攀”,则以秋季桂花盛开的景象,比喻学子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知识的高峰,掌握学问的精髓。
接下来,“天拱宸枢瞻汉阙,月临朔望换朝班”,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与责任。他们仰望天上的星辰,如同追寻知识的光芒;月的更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学业的不断进步。
最后,“状元释褐今应见,觐省萱堂谒告还”,表达了学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望成为状元,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梦想,也为家庭带来了荣耀。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家庭的尊重与孝顺,即使功成名就,也不忘回报养育之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明代学子积极向上、追求知识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一酌曹溪水,地灵知佛国。
坐具展四山,弥天普法力。
群峰互蛇蜒,二溪交环翼。
梵境迥以幽,玄机涵峻极。
明镜本无台,恒河胡可测。
龙蜕湫已平,虎驯究踰侐。
旃檀袅林峦,十里丹艧饰。
上乘犹太虚,宁著相与色。
宝林踰千年,谁为善知识。
闻钟觉夙缘,真如非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