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不木栖,何事飞衔泥。飞衔泥,欲生子。
人家梁上营巢垒,往来傍主飞不止。
百鸟俱避人,唯燕与人亲。
秋社领雏去,春还寻旧主。
主家纵是贫,屋在仍相处。
君不见富贵归心贫即变,吁嗟不若衔泥燕。
燕燕不木栖,何事飞衔泥。飞衔泥,欲生子。
人家梁上营巢垒,往来傍主飞不止。
百鸟俱避人,唯燕与人亲。
秋社领雏去,春还寻旧主。
主家纵是贫,屋在仍相处。
君不见富贵归心贫即变,吁嗟不若衔泥燕。
这首诗以燕子衔泥筑巢为题材,生动描绘了燕子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场景,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首先,诗中“燕燕不木栖,何事飞衔泥”两句,以燕子不选择树栖而选择人类的房屋筑巢,引出燕子与人类之间特殊的关系。燕子“飞衔泥”,不仅是为了筑巢,更象征着它们对人类的亲近和依赖。这种行为与“百鸟俱避人,唯燕与人亲”的描述形成对比,突出了燕子对人类的亲近态度。
接着,“秋社领雏去,春还寻旧主”描绘了燕子的迁徙与回归,强调了它们对人类居所的忠诚。即使在季节变换、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燕子依然能够找到并返回原来的主人家,体现了它们与人类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然而,诗的最后一句“君不见富贵归心贫即变,吁嗟不若衔泥燕”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它通过对比富贵者在境遇改变时的态度与燕子的忠诚,暗示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冷漠与变质。燕子虽然简单,却能保持对人类的忠诚,相比之下,人类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反应显得更为复杂和多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反映了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泥污胭脂湿。何须花前留憾,无香可袭。
艳李秾桃总粗俗,风色几番偷入。
渐弹满、猩红点汁。
昔在西川狂颠甚,纳沈香、妃子清呼吸。
凭画手,为收拾。徐熙衰去逢春及。
看案头婆娑老子,来年九十。
匀粉调朱闲挥洒,幻出琼枝烟浥,乞得轻阴勤护惜。
免雨中凄怆成悲泣。陈思谱,当篇什。
万柳堂空,寺余夕照,益都胜迹难掩。
提倡诗骚,主持风雅,滂喜抱冰领管。
招邀古寺,交舞处槐龙翠满。
楼好翰山,簃偏近水,群仙萧散。于今蔓草颓垣晚。
那复见旧时池馆。
更马郑应刘,苏辛欧赵,同付云烟。
眼望前尘尘已渺。莫论头长簿短。
病榻维摩伴伊谁,炉香茗碗。
果孰知幼安怀抱。算君领略非少。
兰成词赋石麟笔,图画当为写照。天亦老。
莫莽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楼当古道。
对河冷霜凄,西风残照。但见丝丝袅。
荒凉景,彷佛西溪东泖。同是归飞倦鸟。
吾狂恨古无人见,且倚危栏醉倒。人已渺。
今犹念小山亭上残春好。风花易了。
何当日寿皇,目为怨语,恨付碧天杪。
吴园路。仍见镜沼开萍,罫亭攒树。
年年抱月飘烟,翠裙斗草,春归甚处。共延伫。
还念旧家人渺,燕巢当户。
天教借宅东偏,煮茶声里,樵青寤语。
衰鬓不堪重照,晚襟交手,风灯红舞。
为道近来音书,人事多故。浮云望极,吟断江关句。
知谁问、黄金赋稿,青门游步。啸侣从君去。
对花对酒,翻萦黯绪。恁解愁千缕。
扶醉眼、催归歌唇衔雨。怨香夜湿,迷空霏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