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天气暖如春,雪到春来见却频。
令敚东皇增料峭,冻含西岳献嶙峋。
郊原润洽晴为雨,窗户虚明夜向晨。
三白丰年称上瑞,如何宫柳漫含颦。
一冬天气暖如春,雪到春来见却频。
令敚东皇增料峭,冻含西岳献嶙峋。
郊原润洽晴为雨,窗户虚明夜向晨。
三白丰年称上瑞,如何宫柳漫含颦。
这首诗《二月雪》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描绘了二月罕见降雪的景象及其对自然与人心的影响。
首联“一冬天气暖如春,雪到春来见却频”,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描述了一冬温暖如春的反常气候,而当春天到来时,却频繁地降下雪花,这种现象在常理中是不常见的,引人好奇。
颔联“令敚东皇增料峭,冻含西岳献嶙峋”进一步展开画面,将二月之雪比作是东皇(古代神话中的春神)的命令,使得原本料峭的寒意更加浓重,同时,西岳(泛指山脉)因雪的覆盖而显得更为峻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雪景的壮丽。
颈联“郊原润洽晴为雨,窗户虚明夜向晨”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绘了雪后的情景。郊外的大地在雪水的滋润下,即使晴天也仿佛化作了雨季,而室内窗户在雪后的夜晚透出明亮的光,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体现了雪后环境的变化与生机。
尾联“三白丰年称上瑞,如何宫柳漫含颦”则表达了对这场雪的复杂情感。三白(连续三次降雪)被视为丰收的祥瑞,但宫柳(宫廷的柳树)却似乎愁容满面,暗示了这场雪对于某些人或事物可能带来的不便或困扰,反映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不仅描绘了二月雪的独特景象,还蕴含了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壮岁多感愤,果然遭变迁。
苍狼嗥我后,白虎啸我前。
出门视天地,日月更黄玄。
我生怅已矣,世途何望焉!
抱有殷、周器,饿与沟壑填。
薇蕨甘如饴,夫岂饮盗泉!
韬晦陆沈间,蛰龙思九渊。
壮心时一露,牖下铭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