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
这首诗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别诸生》。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首句“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开篇即点明圣学传承之久远,强调“良知”二字作为教育的核心,通过言传身教得以传递。接着,“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以自然界的浑然一体与人工制作的规则对比,暗示真正的智慧与道德修养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顺应自然,遵循内在的规律。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进一步阐述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指出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而非脱离实际。最后,“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师生间的深厚情感,鼓励彼此在未来的道路上保持联系,相互勉励,共同追求真理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即“致良知”,也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期待,强调了教育应注重内在修养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栖禅枝畔数花新,飞作琉璃池上尘。
谷鸟自啼猿自叫,不能愁得定中人。
万条金线带春烟,深染青丝不直钱。
又免生当离别地,宫鸦啼处禁门前。
结得随缘伴,蝉鸣方出关。
新经译旧寺,故国与谁还。
斋为无钟早,心因罢讲闲。
东南数千里,何处不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