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实离离未可招,人间何处有箫韶。
暂为赤帜迎炎帝,忽现奇花立绛霄。
金羽两行承燕颔,珠光几点缀鸡翘。
南中凤德无衰日,不必贞松独后凋。
竹实离离未可招,人间何处有箫韶。
暂为赤帜迎炎帝,忽现奇花立绛霄。
金羽两行承燕颔,珠光几点缀鸡翘。
南中凤德无衰日,不必贞松独后凋。
这首《金凤花》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描绘金凤花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首句“竹实离离未可招”,以竹实未成熟比喻金凤花的生长状态,暗示其生命力的旺盛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接着,“人间何处有箫韶”一句,借古代传说中的音乐神韵,表达了对金凤花独特魅力的赞美,仿佛它能唤醒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和谐。
“暂为赤帜迎炎帝,忽现奇花立绛霄”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金凤花在炎炎夏日中绽放的壮观景象,如同迎接炎帝的旗帜般鲜艳夺目,又如在高空中独立的奇花,展现出其非凡的气质与独特的存在感。
“金羽两行承燕颔,珠光几点缀鸡翘”则进一步刻画了金凤花的形态之美,金黄色的花瓣如同燕子的下巴,珠光点点点缀在鸡的尾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金凤花的色彩与质感。
最后,“南中凤德无衰日,不必贞松独后凋”两句,以南国凤凰的美德来比喻金凤花,强调其生命力的持久与不屈,即使在严冬之后,也能像贞松一样保持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深刻感悟与赞美。
整体而言,《金凤花》不仅是一首对自然之美的赞歌,更蕴含了对生命坚韧与不屈精神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情。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
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
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
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
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䱔,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
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
三光炤八极,天道甚著明。
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
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
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
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
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
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
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二合兆嘉偶,女子礼有行。
洁己入德门,终远母与兄。
如何耽时宠,游宦忘归宁。
虽为三载妇,顾景愧虚名。
岁暮饶悲风,洞房凉且清。
拊枕循薄质,非君谁见荣。
离君多悲心,寤寐劳人情。
敢忘桃李陋,侧想瑶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