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
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
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馀。
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
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
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
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馀。
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
这首诗《颂(其八)》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万物与本性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本质的领悟。诗中以“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开篇,强调了世间万物虽形态各异,但其内在的本质是相通的,都蕴含着相同的真理。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万法皆空,唯心所现”的思想,即一切现象都是由心灵所创造和感知的。
接着,“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一句,表达了如果人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一真理,就不必在寻找生命的答案上感到苦恼或困惑。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也是对宇宙真理的追求。
后两句“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馀”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不同形态(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其实都是同一生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六趣(六道轮回中的六种存在方式: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最终都会回归到生命的本质。这里强调了生命循环的普遍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最后,“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则点明了“无明”(无知、迷惑)与“佛”(觉悟、智慧)之间的关系,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要消除所有的烦恼,而是认识到烦恼与智慧的统一性,即在烦恼中也能找到智慧的光芒。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真理、智慧与烦恼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