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竖樵儿,斧斤渐逼筼筜谷。
梅花有福,逃入幽人屋。甫里先生,邀我供茶粥。
频来熟。丹经同读。床下眠麋鹿。
牧竖樵儿,斧斤渐逼筼筜谷。
梅花有福,逃入幽人屋。甫里先生,邀我供茶粥。
频来熟。丹经同读。床下眠麋鹿。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隐居生活图景。词中以“牧竖樵儿”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山林间孩童们忙碌的身影,斧头与筼筜谷的临近,预示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同时也为后文的梅花逃脱至幽静之屋埋下伏笔。梅花的“逃”,不仅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更象征着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着,“甫里先生”邀请词人共饮茶粥,这一情节进一步深化了隐逸主题,展现了一种知音相遇、共享生活的美好情境。词中的“频来熟”表达了频繁往来、日益亲近的关系,而“丹经同读”则暗示了两位隐士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共同探讨道家的修炼之道。
最后,“床下眠麋鹿”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麋鹿通常被视为灵性与自由的象征,词人将自己与麋鹿置于同一空间,既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深深喜爱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