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饥饿与疾病交织的社会画面,通过对捕蝗行为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于当时农民困苦和官吏无能的深切同情。诗中“天热日长饥欲死”直白地展现了农民在连绵不断的蝗灾中的绝望处境,同时也反映出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的双重打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这两句诗通过历史事件(兴元兵变)对比现实,指出了天灾人祸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了蝗灾的发生。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则形象地描绘了蝗虫来势汹涌,如同天降之灾难以抵御。随后的“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更是将这种灾害的严重性与广泛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来批评官府对于解决问题的无能和不作为。他们只关注表面的治理,而不是深层次的问题所在,使得民众生活更为艰难。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混乱状态,即便宜物品(如蝗虫)与稻谷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相近,反映出市场秩序的失调。
在结尾部分,“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诗人以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绪质疑这种捕蝗行为的实际效果,认为它不仅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加剧了民众的负担。
最后,“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能干和明智领导者的怀念,他们通过合理的政策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劳民伤财的捕杀。
全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鲜明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回顾,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责任感的诗人形象。
枕流亭下路,两岁不曾来。
今日偶重到,夕阳犹未回。
池乾无水放,地暖有花开。
后约如能继,多应为探梅。
吟得诗成若等闲,为吾开尽锦囊斑。
不专瘦岛元和末,要且长城大历间。
帆入乱潮随涨水,帽冲残雪度危山。
从今便少春游伴,才过新正可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