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来见松枯,惜谓松遭劫。
今来见松菀,幽怀为松悦。
惜悦皆傥然,裁成亦有说。
苍松本寿客,何致生意灭。
徘徊思其故,参以所闻阅。
寺僧图目前,绕树剥肤甲。
取以供炊爨,祼立何能活。
因之斸材鬻,牟利诚不拙。
吁哉贞干质,枉使遇摧折。
申命禁所为,毋俾生机泄。
枯枝及落叶,尽可煨榾柮。
留松为山姿,青云常护法。
亦可招客来,施檀仍尔业。
此禁不数月,守令如守偈。
苍松果回绿,重见葱菁列。百丈挐翠龙,森森郁屼?。
菀枯松不知,悦惜吾何切。
晰理及辅相,愿因通理物。
昔来见松枯,惜谓松遭劫。
今来见松菀,幽怀为松悦。
惜悦皆傥然,裁成亦有说。
苍松本寿客,何致生意灭。
徘徊思其故,参以所闻阅。
寺僧图目前,绕树剥肤甲。
取以供炊爨,祼立何能活。
因之斸材鬻,牟利诚不拙。
吁哉贞干质,枉使遇摧折。
申命禁所为,毋俾生机泄。
枯枝及落叶,尽可煨榾柮。
留松为山姿,青云常护法。
亦可招客来,施檀仍尔业。
此禁不数月,守令如守偈。
苍松果回绿,重见葱菁列。百丈挐翠龙,森森郁屼?。
菀枯松不知,悦惜吾何切。
晰理及辅相,愿因通理物。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万松寺》,通过描述对万松寺中松树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的前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松树命运的同情与惋惜。他先是感叹过去见到松树枯萎时的悲痛,认为松树遭受了不幸。后来再次来到这里,却发现松树竟然生机勃勃,这让他内心感到愉悦。诗人意识到,这种情感变化其实是一种偶然,但同时也引出了对于松树生命本质的思考。
后半部分,诗人深入探讨了松树的命运。他提到寺庙中的僧人为了获取木材而剥去松树的树皮,甚至将其砍伐用于炊爨和交易,这种行为让诗人深感悲哀。他认为,松树作为长寿的象征,不应该遭受这样的摧残。因此,诗人呼吁制定禁令,保护松树的生命力,避免其生机被泄露。
最后,诗人设想了一个理想状态:即使松树的部分枝条和落叶被利用,但整体的松树仍然能够保持其山姿,继续在云雾中挺立,为寺庙提供庇护,并吸引客人前来,继续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功能。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希望这一禁令能够得到执行,最终使得松树重新焕发绿色,展现出葱郁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命运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尊重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感转折和哲理思考,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传达了对于环境保护和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