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热江浑其奈何,冷菰寒玉漫诗歌。
南游禹穴古能几,北望神州兵又多。
畎亩乏财愁折帛,仓场储粟仰秋禾。
幽泉坎井徒争汲,尽日骄阳过碧萝。
林热江浑其奈何,冷菰寒玉漫诗歌。
南游禹穴古能几,北望神州兵又多。
畎亩乏财愁折帛,仓场储粟仰秋禾。
幽泉坎井徒争汲,尽日骄阳过碧萝。
这首诗《苦旱(其二)》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展现了作者对干旱之苦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首联“林热江浑其奈何,冷菰寒玉漫诗歌”,以热林和浑江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酷热的景象,而“冷菰寒玉”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凉与超脱,形成鲜明的反差。诗人试图在这样的环境下吟诗,却难以抒发真正的感慨,表达了面对自然灾难时的无奈与无力感。
颔联“南游禹穴古能几,北望神州兵又多”,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到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暗示即便是在古代,人们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挑战。然而,如今北方的神州之地,不仅有自然的干旱,更有战争的困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
颈联“畎亩乏财愁折帛,仓场储粟仰秋禾”,进一步揭示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田因缺乏水源而歉收,农民愁苦于无法支付赋税,而仓库依赖秋季的粮食储备来维持基本供应,凸显了干旱对社会经济的严重影响。
尾联“幽泉坎井徒争汲,尽日骄阳过碧萝”,描绘了人们在干旱中为求取水源而忙碌的情景,即使在阴凉处的泉水和井水也显得珍贵无比。烈日之下,人们奔波劳碌,却只能眼看着碧萝在阳光下闪烁,无法触及,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挣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干旱灾害及其对人民生活影响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