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前山吏隐深,临风磐石坐披襟。
光含庭院香生昼,寒入郊墟觉苦心。
万仞不妨高立壁,四方从此望清阴。
补天柱国如相问,不比凡材满邓林。
树影前山吏隐深,临风磐石坐披襟。
光含庭院香生昼,寒入郊墟觉苦心。
万仞不妨高立壁,四方从此望清阴。
补天柱国如相问,不比凡材满邓林。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静坐赏景的情境。首句“树影前山吏隐深”,以树影衬托出隐士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隐士仿佛与山林融为一体,远离官场的束缚。接着,“临风磐石坐披襟”一句,生动地刻画了隐士在风中盘石上悠然自得的姿态,披襟散发,尽显洒脱之气。
“光含庭院香生昼,寒入郊墟觉苦心。”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氛围,白天庭院中弥漫着香气,夜晚郊外寒气逼人,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也引发了诗人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思考。通过“觉苦心”一词,透露出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内心的孤独感。
“万仞不妨高立壁,四方从此望清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即使面对万丈高山,也能挺立其中,不受拘束;从四面八方望去,皆是清幽之景,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最后,“补天柱国如相问,不比凡材满邓林。”以“补天柱国”自比,表明自己虽处隐居状态,但心怀大志,不似平凡之人,满身才华却未被世人所知,暗含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
作诗我恨无新功,良田所积未始丰。
君侯何事有此癖,判却不费平生穷。
容台故人作书至,百篇古体缄幐中。
剪裁云雾閒孔翠,此尚人力亏天工。
请君直道当下语,莫拟世俗纷华虫。
古人规绳亦谢去,岂不自已光圆融。
大千沙界大千海,置之足上升天宫。
到头只是旧时我,不妨自就声律笼。
若能言下便领得,老夫衣钵当传公。
我家种梅三百树,恼人不特香如雾。
阶前花影二更来,月光到处纵横住。
几回欲画嗟未曾,李君能事乃尔能。
素绡窃我当时景,更引夜月花边升。
濡毫晕水厌凡墨,扫烟自就千枝灯。
客衣缁尽不复恨,但喜占艺清如冰。
圭玄漆响用不尽,博金价定无亏增。
又闻觅句颇清熟,社中宗匠交口称。
云台万事无心计,只学希夷多爱睡。
醒时非画亦非诗,恣向虚空写千偈。
君船再过嵎中未,乌丸并望新篇寄。
醉来染试陋溪藤,满壁蛟龙风捲地。
芙蓉世界水为宫,宴处铿轰沸鼓钟。
后乘舞妃香十里,月寒谁见晓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