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有称箭者,刺衣剧难去。
㢲入每切肤,倒钩常碍足。
胡不为芝兰,亦均沾雨露。
堪比浸润谮,宁辞肤受愬。
柔韧未易防,对此能无虑。
草有称箭者,刺衣剧难去。
㢲入每切肤,倒钩常碍足。
胡不为芝兰,亦均沾雨露。
堪比浸润谮,宁辞肤受愬。
柔韧未易防,对此能无虑。
这首诗以箭草为题,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人性中某些负面特质的批判与反思。箭草的特性被诗人巧妙地与人的行为和性格相联系,通过箭草的“称箭”、“刺衣”、“入肤”、“碍足”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伤害他人、难以去除的负面行为。
“草有称箭者,刺衣剧难去。”开篇即以箭草的“称箭”特性起笔,形象地比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伤人、难以消除的行为,如同箭矢一般锋利,一旦触及便难以轻易摆脱。
“㢲入每切肤,倒钩常碍足。”进一步描述箭草深入肌肤、倒钩阻碍行走的情景,强调这些负面行为不仅伤害他人,也给自身带来困扰,如同倒钩般,让人难以逃脱。
“胡不为芝兰,亦均沾雨露。”诗人在此提出反问,为何不选择像芝兰那样高洁、美好的品质,同样可以享受自然的恩泽。这里将箭草与芝兰进行对比,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堪比浸润谮,宁辞肤受愬。”指出那些负面行为如同浸润的谗言,不仅伤害他人,也使自己承受指责和痛苦。诗人强调了避免伤害他人的必要性,以及面对指责时的勇气和担当。
“柔韧未易防,对此能无虑。”最后,诗人提醒人们,尽管箭草看似柔韧,但其危害不容忽视。这句话告诫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警惕那些看似无害但实际上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箭草特性的描绘,深刻揭示了人性中易于伤害他人的负面特质,并呼吁人们追求更高尚、更纯洁的生活态度。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反思,诗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衰鬓萧然满镜霜,一庵归老镜湖傍。
有怀每恨交朋远,无食方知日月长。
落笔未妨诗衮衮,闭门犹喜气扬扬。
晚来袖手蒲团稳,笑唤儿童代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