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台飞观曲相连,彷佛丹梯象外悬。
半壁霞生林屋底,八窗云起洞庭前。
鼋鼍岸坼藏山夜,乌鹊桥成叠石年。
醉望玉楼天尺五,帝阍谁召笔如椽。
层台飞观曲相连,彷佛丹梯象外悬。
半壁霞生林屋底,八窗云起洞庭前。
鼋鼍岸坼藏山夜,乌鹊桥成叠石年。
醉望玉楼天尺五,帝阍谁召笔如椽。
这首诗描绘了缥缈楼的壮丽景象与诗人醉心自然的情怀。首句“层台飞观曲相连”以动态之感开篇,将楼阁的错落有致、蜿蜒相连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彷佛丹梯象外悬”,通过想象中的阶梯,进一步渲染了楼阁的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
“半壁霞生林屋底,八窗云起洞庭前”两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霞光与云彩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既展现了日出时分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楼阁所在之地的幽静与神秘。通过“半壁”与“八窗”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云霞的轻盈与风声的悠扬。
“鼋鼍岸坼藏山夜,乌鹊桥成叠石年”则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生物——鼋鼍与乌鹊,以及自然界的山石,构建了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鼋鼍的夜晚活动与乌鹊的桥梁形成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想象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最后,“醉望玉楼天尺五,帝阍谁召笔如椽”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的陶醉之情,以及对创作灵感的渴望。诗人似乎在说,即使站在距离天空仅一尺五的距离,也难以用言语或文字完全表达这份震撼与美丽,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无限向往。
盖九州以醉眼,而其气如神。
藻万物以妙语,而应手生春。
排黄龙之三关,则凡圣之情不敢呵止。
竖宝觉之一拳,则背触之意不立鲜陈。
世波虽怒,而难移砥柱之操。
诗名虽富,而不救卓锥之贫。
情如维摩诘,而欠散花之天女。
心如赤头璨,而著折角之幅巾。
岂平章佛法之宰相,乃檀越丛林之韵人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