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混茫万古心,每于故纸寓。
忆昔就傅时,端受卤莽误。
年来发深省,颇领此中趣。
中夜每独坐,睒睒灯火聚。
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
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
回环三夏馀,延缘得津路。
此时万籁寂,炯炯一心注。
若距且若迎,倏尔忽来悟。
顿令千载人,精魄宛相遇。
掩书起推窗,皎月挂高树。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混茫万古心,每于故纸寓。
忆昔就傅时,端受卤莽误。
年来发深省,颇领此中趣。
中夜每独坐,睒睒灯火聚。
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
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
回环三夏馀,延缘得津路。
此时万籁寂,炯炯一心注。
若距且若迎,倏尔忽来悟。
顿令千载人,精魄宛相遇。
掩书起推窗,皎月挂高树。
这首诗《书怀》由清代诗人徐洪钧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读书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诗的开篇“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强调了读书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深入理解其内涵,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接着,“混茫万古心,每于故纸寓”则表达了在古籍中探寻古人思想情感的深厚兴趣。
接下来,“忆昔就傅时,端受卤莽误”回忆了自己年少时跟随老师学习的经历,感叹过去因粗浅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而“年来发深省,颇领此中趣”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读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乐趣。
“中夜每独坐,睒睒灯火聚”描绘了深夜独自阅读的情景,灯光下,思绪万千。“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则反映了初读时的困惑与不解。“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表示反复诵读,逐渐领悟到文章的深意。
“回环三夏馀,延缘得津路”形容在长时间的阅读与思考后,找到了理解文本的路径。“此时万籁寂,炯炯一心注”描绘了在宁静的夜晚,诗人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书中的情景。
“若距且若迎,倏尔忽来悟”表达了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突然领悟到某种道理或情感。“顿令千载人,精魄宛相遇”则强调了这种领悟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与历史人物精神的共鸣。
最后,“掩书起推窗,皎月挂高树”以自然景象结束全诗,象征着诗人从书中获得的智慧如同月光般明亮,照亮了心灵的窗户。
整首诗通过对读书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读书、思考与自我成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