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台初下玉壶签,倾首长吟更仰瞻。
轮到中秋无限满,兴惟此夕不期添。
影依雉尾才衔阙,光袅麟毫乍入帘。
伊古谁曾来月窟,纷传玉兔与银蟾。
铜台初下玉壶签,倾首长吟更仰瞻。
轮到中秋无限满,兴惟此夕不期添。
影依雉尾才衔阙,光袅麟毫乍入帘。
伊古谁曾来月窟,纷传玉兔与银蟾。
这首《中秋即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诗人弘历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月光与人间景物的和谐交融。
首句“铜台初下玉壶签”,以“铜台”象征月轮,以“玉壶签”比喻时间的流逝,巧妙地将时间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下来,“倾首长吟更仰瞻”,诗人以自身动作展现对月光的深切感受,通过“长吟”和“仰瞻”的行为,表达了对月色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轮到中秋无限满,兴惟此夕不期添”,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中秋之夜月亮的圆满与诗人的兴致。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无限满”来形容月圆之盛,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时,“不期添”则暗示了这种美好是不可复制的,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影依雉尾才衔阙,光袅麟毫乍入帘”,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与人间景物的互动。雉尾和麟毫在这里分别象征着宫殿的装饰和文人雅士的笔墨,月光似乎与这些元素产生了微妙的联系,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寓意着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伊古谁曾来月窟,纷传玉兔与银蟾”,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月宫的遐想,以及对月神形象的传承。这里不仅体现了对古代神话的追溯,也暗含了对月光神秘魅力的向往与崇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诗意与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