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谓高难及,终知力有穷。
任人吾自逸,致远汝为工。
枝指传蒙吏,循墙学孔公。
岂如燕匕首,只在地图中。
不谓高难及,终知力有穷。
任人吾自逸,致远汝为工。
枝指传蒙吏,循墙学孔公。
岂如燕匕首,只在地图中。
这首诗《画叉》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以“画叉”为题,借物喻人,通过描绘一个形象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不谓高难及”,诗人以“高”比喻人的才能或成就,暗示了追求卓越的不易。接着,“终知力有穷”则揭示了即使再努力,也总有无法触及的极限,引出了一种无奈与感慨。
“任人吾自逸”一句,诗人以“逸”字形容自己的态度,表明了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自我放松、乐观的心态的重要性。“致远汝为工”则是对他人的一种鼓励,意即在追求长远目标时,要像他人一样努力和专注。
“枝指传蒙吏,循墙学孔公”两句,运用典故,分别引用了古代官员学习和模仿孔子的故事,强调了学习与模仿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的讽刺。
最后,“岂如燕匕首,只在地图中”一句,以燕国刺客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只存在于想象或虚构中的理想或目标的质疑,强调了实际行动与理想实现之间的差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画叉”这一形象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学习、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