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最宜秋,此言良不易。
已去三之二,流光迅过隙。
云卧有夙志,月宿乃今昔。
是境复是时,诚哉不易获。
纵未满尖角,已自悬半璧。
清光不可扪,峭冷谁能迫。
山静鹤声畅,风定泉影白。
松竹无改节,亦复银云碧。
妙参无色天,安得心神役。
对月最宜秋,此言良不易。
已去三之二,流光迅过隙。
云卧有夙志,月宿乃今昔。
是境复是时,诚哉不易获。
纵未满尖角,已自悬半璧。
清光不可扪,峭冷谁能迫。
山静鹤声畅,风定泉影白。
松竹无改节,亦复银云碧。
妙参无色天,安得心神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秋夜月下所感受到的独特氛围与心境。开篇“对月最宜秋,此言良不易”点明了秋夜赏月的绝佳时机,引出下文对月光流转、时光飞逝的感慨。接着,“已去三之二,流光迅过隙”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返。
“云卧有夙志,月宿乃今昔”两句,将人比作云,将月比作宿,暗示了人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时光的珍惜。接下来,“是境复是时,诚哉不易获”强调了眼前美景与时刻的难得与珍贵。
“纵未满尖角,已自悬半璧”描绘了月亮虽未完全升起,但其光芒已经照亮了夜空,给人以希望与安慰。接着,“清光不可扪,峭冷谁能迫”则通过触觉和感觉的对比,表现了月光的纯净与寒冷,以及它难以触及的神秘感。
“山静鹤声畅,风定泉影白”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山间静谧,鹤鸣悠扬,泉水在静风中映出洁白的倒影,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静美。最后,“松竹无改节,亦复银云碧”以松竹的坚韧不屈,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与月光的银白相映成趣,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