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眼前春,老树空亭自在身。
结隐欲寻山水友,世间那得识斯人。
清风明月眼前春,老树空亭自在身。
结隐欲寻山水友,世间那得识斯人。
此诗描绘了一幅淡泊高远的隐逸生活画卷。首句“清风明月眼前春”以清风明月喻示着诗人内心的清明与宁静,仿佛春天般生机勃勃,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美好。次句“老树空亭自在身”则通过老树与空亭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独立于世、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其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后两句“结隐欲寻山水友,世间那得识斯人”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山水间寻找知音的心愿,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中难以找到真正理解自己、共享隐逸之乐的人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向往自然和谐生活的理想境界,以及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一理想的无奈与感慨。
云气连山雨泻盆,莫投僧舍欲关门。
暂时洒扫宽行役,终夕崎岖入梦魂。
烦热暗消秋簟冷,烝濡未解夜灯昏。
二年游宦多劳苦,何日相従得细论。
野寺萧条厌客喧,雨披修竹乱纷然。
已因无食聊従仕,深悟劳生不问禅。
未至莫忧明日事,偷闲且就此宵眠。
天明归去芒鞋滑,虽有藤舆懒上肩。
辙幼従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
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従来徐,留百余日。
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