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通大道,物象古从今。
一气无穷极,三才妙更深。
愚迷皆自缚,圣境可周寻。
消息存亡理,先忧力不任。
逍遥通大道,物象古从今。
一气无穷极,三才妙更深。
愚迷皆自缚,圣境可周寻。
消息存亡理,先忧力不任。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赵炅所作,名为《逍遥咏(其十一)》。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探讨的是哲学与宇宙观念,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逍遥通大道,物象古从今。”这两句开篇便描绘出一个宏大的画面,"逍遥"源自庄子的《逍遥游》,意指超脱尘世的自由自在,而这里则将其与"大道"相连,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本原之道的崇尚和追求。"物象古从今"则是说万物的形态和规律,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并运行。
“一气无穷极,三才妙更深。”这里的"一气"指的是宇宙间唯一的气,即道家的"道","无穷极"则表明这股气是无边界、无尽头的。"三才"通常指天地人,这里可能指的是自然万象的奥妙,而"妙更深"则强调了这种奥妙是难以言传的。
“愚迷皆自缚,圣境可周寻。”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人们的愚昧和迷茫都是自己造成的枷锁,而圣人的境界则是可以通过修行去探索和达到。
“消息存亡理,先忧力不任。”最后两句诗则转向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消息"可能指的是天地间的事物变化,而"存亡理"则是说这些变化都有其道理。"先忧力不任"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承担起这种巨大责任和力量的忧虑。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宇宙、自然规律以及个人修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子山词赋动南朝,近佐名卿掌玉条。
治邑还持麈尾柄,携家便汎木兰桡。
谢塘春昼偏多思,潘鬓秋风苦未凋。
种秫公田供酩酊,弹琴官舍助逍遥。
去程千里随宾雁,宿馆三更听落潮。
闻道临安有仙穴,莫抛印绶采芝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