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屋聚群经,执经授诸儿。
趋善务深畜,言行蹈前规。
譬欲种嘉禾,春膏力锄犁。
一朝秀而实,刈熟当如坻。
遂为道德饱,用济斯民饥。
庭木岂不美,凉阴奉遨嬉。
池水岂不深,濯热临清漪。
作止既可乐,左右皆宜之。
瑶琴谁为弹,倚声奏吾诗。
立屋聚群经,执经授诸儿。
趋善务深畜,言行蹈前规。
譬欲种嘉禾,春膏力锄犁。
一朝秀而实,刈熟当如坻。
遂为道德饱,用济斯民饥。
庭木岂不美,凉阴奉遨嬉。
池水岂不深,濯热临清漪。
作止既可乐,左右皆宜之。
瑶琴谁为弹,倚声奏吾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与期望,以及他营造的家庭环境。诗中提到立屋聚群经,表示父亲在家中设立了一个学习的场所,旨在教导孩子们追求善良和遵循前人的规矩。他将教育比喻为种植嘉禾,需要春膏(比喻努力)和力锄犁(比喻辛勤工作),最终希望孩子们能够成长并结出果实,即成为道德饱满的人,以帮助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
诗中还提到家庭环境的美好,如庭木的凉阴可以供人休息,池水可以洗涤炎热,这样的环境让生活充满乐趣且适宜居住。最后,诗人以瑶琴的弹奏作为结尾,暗示了通过音乐艺术来丰富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子女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理解并演奏出自己的人生之诗。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贺客来迟休怪余,新篇准备暮春初。
群儿得志诚逾望,一第于君非有馀。
喜脱平生场屋债,饱看太古圣贤书。
由来天爵无穷乐,人爵虽荣百不如。
岁除明日是,心事落梅边。
节物催双鬓,情怀欠少年。
桃符依帖写,竹爆应声圆。
椒颂无人献,酴酥亦自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