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云悟桃花,玄沙傍不肯。
多少痴禅和,担雪去填井。
今春花又开,此意谁能领。
端的少人知,花落春风静。
灵云悟桃花,玄沙傍不肯。
多少痴禅和,担雪去填井。
今春花又开,此意谁能领。
端的少人知,花落春风静。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普绍所作的偈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首句“灵云悟桃花”暗示了禅宗中的机锋,灵云可能是禅师的名字,桃花则象征着世俗的美丽与短暂,悟字体现了对世事的洞察。接着,“玄沙傍不肯”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对于尘世诱惑的坚守,不愿随波逐流。
“多少痴禅和,担雪去填井”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痴禅和者象征着执着于禅修的人,他们甚至试图用雪来填满无底的欲望之井,寓意着修行者内心的困惑和执着。
后两句“今春花又开,此意谁能领”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未能理解禅意的感慨,即使春天的花朵再次盛开,这种超越世俗的理解并非人人能领悟。最后,“端的少人知,花落春风静”强调了禅意的深邃和孤独,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体验到花开花落、春风吹过的宁静,这正是禅修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传达了禅宗关于放下执着、领悟生命真谛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独特见解。
拟问扁舟,归来趁、蓬莱寿席。
还又向、月城迢递,岁寒为客。
多竹襟期居已就,一川图画□堪觅。
想玉笙、霜鹤拥蹁跹,真仙伯。身早退,头翻黑。
心最懒,闲偏适。更新来膝下,始看袍色。
安石正多人望在,子公何用缄书力。
但年年、把酒为梅花,寻消息。
喈喈风雨馀,出昼意何如。
镜里无惭色,囊中有谏书。
寒崖立松柏,清庙失璠玙。
海内看霜月,光明只似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