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入深秀,万峰森簇攒。
石桥原不隔,莲界总生欢。
既狭中方阔,凭高望亦宽。
禅宁与儒异,惟欲理之安。
一径入深秀,万峰森簇攒。
石桥原不隔,莲界总生欢。
既狭中方阔,凭高望亦宽。
禅宁与儒异,惟欲理之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邃秀丽的山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理安寺周边环境的壮丽与宁静。首句“一径入深秀,万峰森簇攒”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深入幽静秀丽的山林之中,千峰万岭如同利剑般耸立,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
接着,“石桥原不隔,莲界总生欢”两句,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石桥横跨于溪流之上,仿佛连接了人间与仙境,象征着心灵的桥梁。而“莲界”则暗喻佛门净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和向往,同时也寓意着内心的喜悦与平静。
“既狭中方阔,凭高望亦宽”进一步深化了对空间感的描绘。在狭窄的路径中,诗人却感受到了开阔的心境;站在高处远眺,视野更加宽广,暗示着心灵的自由与广阔。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面性,也寓意着人生的哲理——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宽广。
最后,“禅宁与儒异,惟欲理之安”点明了诗的主题。禅宗讲究内心宁静,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和谐;儒家则注重外在的礼仪与道德规范。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无论是在禅宗的修行还是儒家的伦理中,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安定与和谐。这不仅是对理安寺这一佛教圣地的赞美,也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哲学思考和宗教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秋雨晚萧萧,端居闲寂寥。
雀饥争朽穗,蝉病落寒条。
云过茶烟没,风归砚水摇。
惟当䛏图史,闲日底能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