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谁云不可行,文皇亲见治功成。
德彝可惜身先死,岂信人间有太平。
仁义谁云不可行,文皇亲见治功成。
德彝可惜身先死,岂信人间有太平。
这首诗《仁义谁云不可行》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对唐代皇帝李世民(唐太宗)的颂扬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唐太宗推行仁义政策,实现国家治理成功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惋惜其重臣魏征(德彝)未能见证盛世的遗憾。
首句“仁义谁云不可行”,开篇即肯定了仁义作为治国之道的价值,提出疑问式的肯定语气,强调仁义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着,“文皇亲见治功成”一句,直接赞美唐太宗亲力亲为,实现了国家的繁荣稳定,展现出对唐太宗个人能力与成就的高度评价。
然而,诗人的思绪并未停留在对唐太宗的赞美上,而是转向了对魏征(德彝)的惋惜。“可惜身先死”表达了对魏征早逝的遗憾,暗示了这位杰出的臣子未能亲眼见证自己所辅佐的君主所创造的盛世,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国家的一大遗憾。
最后一句“岂信人间有太平”则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对唐太宗治国成果的坚信和对盛世的珍惜。通过这一句,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唐太宗治国理念和实践的认同,也体现了对和平盛世的向往和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唐太宗治国理念和实际成效的赞美,以及对未能见证盛世的重臣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遭逢绣斧祝乘舆,多病难遮使者车。
岭月便随双雀舫,宫云长护九龙居。
南天霞灿冈陵巩,北极秋高气色舒。
仙掌遥知茎露满,可无杯沥及相如。
不才明主弃,归第一纶巾。
蒲质惊逾艾,杞忧叹积薪。
江山原自重,菽水未为贫。
敬祝灵椿树,八千岁是春。
衡门欣聚首,父父子孙孙。
戏綵惭家庆,传经愧后昆。
尊前聊举酌,海上稳垂纶。
即际清平世,征求不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