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白社梦归时,可但前身是画师。
记得西陵烟雨后,最堪图取大苏诗。
青山白社梦归时,可但前身是画师。
记得西陵烟雨后,最堪图取大苏诗。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题画七首(其七)》。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青山白社”、“西陵烟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首句“青山白社梦归时”,以“青山”与“白社”构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暗示了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梦归时”则赋予了画面以时间的维度,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回归与寻找的故事。
次句“可但前身是画师”,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艺术才能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这一句不仅自谦地指出了自己可能在前世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更体现了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视角。
第三句“记得西陵烟雨后”,将视线转向具体的场景——西陵烟雨,这里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山水画中的“烟雨”元素,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加了诗意的深度,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雨后山林间的清新与宁静。
最后一句“最堪图取大苏诗”,巧妙地将苏轼的诗句融入其中,既是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致敬,也是对画作意境的一种升华。这里的“图取”不仅指绘制,更蕴含着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创作理念。通过引用苏轼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画作中蕴含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满,富有诗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画面细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董其昌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首对画作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大儒盛时栋,为儒衰世珍。
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
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
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
经术与文章,无补瓦裂身。
乃知患失念,六籍之荆榛。
《小雅》好正直,垂诫何谆谆。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此岭九十里,所历颇险恶。
两夫舁一兜,袅袅竹竿弱。
片篷圆幕天,尺板危垫脚。
所见高一头,有美自呈跃。
岭转初螺旋,崖断忽瓜削。
曲则蚁穿珠,窄作鼠入角。
陡则马蓦坡,藏则蛇赴壑。
进则鸟道争,退则蚓行却。
溪回路已穷,林转山又廓。
峰峦递显藏,隐现随起落。
肩舆升降间,一一归领略。
景色真难名,可喜又可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