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盛时栋,为儒衰世珍。
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
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
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
经术与文章,无补瓦裂身。
乃知患失念,六籍之荆榛。
《小雅》好正直,垂诫何谆谆。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大儒盛时栋,为儒衰世珍。
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
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
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
经术与文章,无补瓦裂身。
乃知患失念,六籍之荆榛。
《小雅》好正直,垂诫何谆谆。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潘德舆对历史人物匡衡的评价和感慨。诗中将匡衡比喻为大儒在盛世中的栋梁,但在乱世中却成为珍贵的存在。他忠诚却被诽谤,因掌权而遭贬谪。诗中提到匡衡谨慎处理权势,尽管有直言进谏,但为了避免触怒宠臣,只能保持谨慎。诗人认为匡衡虽有辅佐天子的能力,却不敢违逆权幸,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权谋与隐忍。
诗人进一步指出,作为儒者,匡衡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坚守大节,而非仅仅追求个人利益。他惋惜像匡衡这样的学者,虽然学问纯正,但经术和文章并未能保护他们免于灾祸,反而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如荆榛丛生。诗人引用《小雅》中的正直精神,强调匡衡等人应该坚持正义,而不应因恐惧失去而放弃原则。
最后,诗人批评那些只关注说《诗》以取悦他人,而非坚守真理的人,认为他们并非真正明白《诗》的教诲。整首诗通过匡衡的故事,表达了对儒家道德操守的推崇和对现实社会风气的忧虑。
邓将军家住文水濆。十五袭父爵,桓桓气凌云。
二十年前尚年少,镇抚西湖到南诏。
纷纷蛮部未知名,手提一剑身横行。
去年蠢尔犹纷争,片言折之无不平。
万里归来报天子,奏对边情若流水。
御前官赏赐勋劳,象笏朱衣拜丹扆。
曙光曈曈射双阙,又奉天书戒明发。
青骢玉勒飞腾骧,楚水黔山去超忽。
云南到时花未飞,还以天恩谕远夷。
只今四海遵文教,独恃短兵何所为。
眉山一代称文雄,落笔往往凌长虹。
时将书法作画法,墨花洒出皆神工。
一枝老干欺霜雪,数叶翛翛更清绝。
俨如端笏立朝时,馀子纷纷莫能折。
至今看画精爽生,恍疑玉局攀云軿。
诗成拜写发长叹,南山一带横空青。
听琤瑽,湘灵鼓瑟初终。
又早罗袜轻钩,小谪出珠宫。
一点君山月落,盼泾阳霞色,红透天东。
只千群羖䍽,驱来浩渺,羞说耕龙。
冰簪敲断,殢人娇怨,直恁惺忪。
细认沙头,斑竹有、几丝酸泪,添染愁红。
帛书系未,似羁臣、数遍征鸿。
潮又远,觅龙堂何处极空,摇碧谁讯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