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
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
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
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
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此诗描绘了一种怀念故国却又无法看到的愁苦心情。开篇“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排解的哀愁。这里,“故国”通常指代诗人的家乡或出生地,是一处充满情感的地方;“望不见”则表现了空间上的隔离和无奈。
接着,“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两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一个静谧而又带有淡淡忧伤的情境。春天的水流涨满,照耀着柔软的杨柳,而细微的雨滴则悄然进入了高楼和台阁之中,这一切都是对诗人愁绪的心情的一种外在映射。
“静少人同到”一句,透露出诗人与少数知心人共同来到了这个地方,或许是为了寻求一些安慰。然而,“晴逢雁正来”则显示出即便是在晴好的天气里,也难以驱散内心的寂寞,可能是因为那飞过的雁引起了对远方的思念。
最后,“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两句中,“长安”作为唐代都城,是诗人心目中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它与诗人的距离,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尽的回忆。诗人搔扰头发,独自徘徊于庭院之中,这种形象增添了整首诗的沉郁气氛。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故国和现实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诗中的意象与情感交织,使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悲凉与无尽的怀旧。
旧隐依东郭,高风仰昔人。
栋梁经几世,文物见诸孙。
书学萧家草,家非原宪贫。
田园深雨露,篱落带松筠。
凉月琴尊夜,朝曦户牖春。
鸟啼知节序,燕寝适寒温。
耕凿当平世,诗书裕后昆。
何须慕轩冕,俯仰信乾坤。
豫章先生八十馀,有才不仕山林居。
黄尘黑雾暗沧海,白发青灯看古书。
古书丧乱今馀几,六籍澜翻口能记。
喜寻玉笥云松巢,懒谒金台朱紫贵。
帐前弟子列两行,弦歌事业相颉颃。
先生冠带坐终日,嬉笑怒骂皆文章。
有时吟咏长松下,珠玉联篇妙无价。
兰苕翡翠徒纷纭,词高义正关风化。
謇余废学今有年,喜来侍坐春风前。
沛然议论何所似,倒挽银河倾九天。
梁颢科名今已矣,方干云卧终能比。
老怀浩荡谁得知,我作长歌歌未已。
玉山高高春雨沱,淦江滚滚明月波。
水流不尽山不老,从此无如才思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