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六章,名为“明心性无染”,是唐代诗人傅翕所作。此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心性与贪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世间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光明。
诗中开篇即以“君不见”引出对智者的思考,指出在追求内心平静的过程中,不应将贪欲视为外在之物,而应深入内心,寻求其根源。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求心”与“求佛”的不同,强调了内心自省的重要性。他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在外在事物的追求上,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净化。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贪欲的本质,指出它既非绝对的恶,也非绝对的善,而是内心世界的产物,需要通过智慧去理解和超越。他提到,贪欲如同三毒(贪、嗔、痴)之一,但真正的修行者能够善用地道,将其转化为佛事,从而避免了三毒的相互侵扰。
最后,诗人以“行路难”为题,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但同时也强调了内心本无物,清净之心即是净菩提。即使在看似无常的世界中,也能常常见到佛的光辉。这不仅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启示。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思、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在复杂世态中保持内心纯净与光明的追求。
蓬阁多馀暇,群编得纵观。
书精新篆籀,画古旧衣冠。
故事南朝远,胡风北史寒。
不披三两卷,永日度应难。
吾家何所有,景物自怜清。
架上书千卷,庭中竹数茎。
纸窗明雪势,茶鼎杂松声。
多谢南宫长,裁诗慰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