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池围绮榭,镜影澹涵空。
曲以云廊达,翳然岩木笼。
遥情归静寄,造物是良工。
结念休三岛,传神有六通。
华林漫相拟,钜野讶堪同。
曰我会心处,羲经无妄中。
琳池围绮榭,镜影澹涵空。
曲以云廊达,翳然岩木笼。
遥情归静寄,造物是良工。
结念休三岛,传神有六通。
华林漫相拟,钜野讶堪同。
曰我会心处,羲经无妄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内心世界的探索。
首句“琳池围绮榭,镜影澹涵空”描绘了精致的园林景观,池水如镜,倒映着天空,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下来,“曲以云廊达,翳然岩木笼”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层次感,云廊蜿蜒曲折,穿过茂密的树林,仿佛连接着远方的世界。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也隐喻了心灵旅程的广阔与深邃。
“遥情归静寄,造物是良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和内心的寄托。他认为,自然界的创造者——造物主,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赋予了世界如此美妙的景致,让人心灵得以安放与平静。
“结念休三岛,传神有六通”中的“三岛”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这里用来象征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六通”则可能指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传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心灵深处找到宁静与解脱,同时也渴望将这份美好与深刻的理解传递给他人。
“华林漫相拟,钜野讶堪同”中的“华林”和“钜野”分别指代华美的森林和广阔的平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性和共通性,无论是在繁茂的森林还是辽阔的平原,自然之美都是无处不在,令人惊叹。
最后,“曰我会心处,羲经无妄中”点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之美的共鸣。他认为,在自然之中,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种体验超越了语言和文字,与古老的《易经》(羲经)所蕴含的真理不谋而合,没有丝毫虚伪或矫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万事于吾一羽轻,未忘情处圣人清。
抵须赋奏长杨馆,只以诗为细柳营。
岁月凋零霜后叶,交游聚散水中萍。
短书忽到维摩室,未信已寒文字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