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苏州夏日生活的美好回忆。开篇便提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表达了诗人对那段时光的怀念,而“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则是对当地节令食品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美食的欣赏。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一句,通过对苏州水乡特色的描绘和对音乐的提及,传达出诗人对苏州文化生活的深厚情感。接下来的“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则是对当地居民节日饮宴习俗的一种生动展示,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水乡生活方式的喜爱。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这两句,是诗人与友人的交流互动,以及自己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的亲身体验。随后的“我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和不舍,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感慨。
最后两句“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与“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分别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中的“十三年”表明了这段记忆已经相当久远,但在诗人心中依然清晰且难以忘怀。
整首诗通过对苏州夏至时节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艺术功力,是一篇生动传神的怀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