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篱短短花枝阑,鸠妇不鸣天雨寒。
鸠妇离家三百日,亦有姊妹依故山。
黄粮不肯啄,欲去羽衣残。
主人一见一怜汝,抱取东家竹鸡来戏聚。
孤村落日不相识,各各哀鸣求其主。
两鸟勿惊遽,低头听我语。
鸠妇入我家,必杀入我口。
床头瓶罂无馀粒,养汝一到十日后。
东堂数竹夹新蹊,儿童牢落惟爱一竹鸡。
堂心有眢井,饥则哺其泥。
主人缘窗安净几,丹碧相依安用此竹鸡。
竹鸡慎勿傍人飞,我屋三间沉白蚁。
疏篱短短花枝阑,鸠妇不鸣天雨寒。
鸠妇离家三百日,亦有姊妹依故山。
黄粮不肯啄,欲去羽衣残。
主人一见一怜汝,抱取东家竹鸡来戏聚。
孤村落日不相识,各各哀鸣求其主。
两鸟勿惊遽,低头听我语。
鸠妇入我家,必杀入我口。
床头瓶罂无馀粒,养汝一到十日后。
东堂数竹夹新蹊,儿童牢落惟爱一竹鸡。
堂心有眢井,饥则哺其泥。
主人缘窗安净几,丹碧相依安用此竹鸡。
竹鸡慎勿傍人飞,我屋三间沉白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场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动物的情感交流。首句“疏篱短短花枝阑”描绘了简朴的篱笆和凋零的花朵,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接下来,“鸠妇不鸣天雨寒”通过雨天的寂静和鸠鸟的沉默,暗示天气的寒冷和生活的艰辛。
诗人接着写到鸠妇离家已久,表达了对它的同情和理解:“鸠妇离家三百日,亦有姊妹依故山。”这里的鸠妇象征着孤独和流浪,但仍有亲情的牵绊。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主人对鸠妇的怜悯,将其与竹鸡作对比,表现了人性的善良:“主人一见一怜汝,抱取东家竹鸡来戏聚。”
然而,鸠妇的命运却令人担忧:“孤村落日不相识,各各哀鸣求其主。”它即将面临被杀的命运,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承诺尽力照顾鸠妇,尽管家中粮食短缺,他仍决定暂时收养它。
最后,诗人告诫竹鸡不要随意飞走,因为自己的房屋已有白蚁之患,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一只竹鸡命运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弱势生命的悲悯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宋代士人的道德情操。